昨天就是农历五月二十六,阿冰老家冀南地区好像约好了一样,干旱炎热了一个多月,终于下了场小雨,这可把爸爸妈妈高兴坏了,说家里种的玉米、大豆有救了。我当时挺诧异的,不知道这么一场小雨对玉米、大豆能起到多大作用。爸爸告诉我,可别小看这么场小雨,老话早就传下来过“成谷不成谷,但看五月二十六”,往年很多次这句话都是被验证过正确性的。
爸爸看我有点疑惑,为了增加他说的可信度,还把爷爷搬出来了,跟我说,不信去问你爷爷,他吃的盐比你走得路还多。其实爸爸说的这些我一开始虽然有点疑惑,多多少少还是相信的,毕竟这些类似的俗语之所以能够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必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我知道在过去农耕文明时代,人们都是通过节气、天气,以及某些时间节点气候变化来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气象的走势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农谚能够流传至今,肯定有其道理存在。
(上图:玉米苗木)
其实像玉米、大豆这些喜欢高温的作物,在夏季正是疯长的时候,这个时候前期如果能够有足够多的的雨水滋润,秋收时必然会颗粒饱满,丰收连连,但前期雨水不足,一直干旱,收割的时候也会表现得颗粒小,穗子小,收成也就不是很好。
去年整个夏天阿冰家里的玉米、大豆就因为长期干旱,导致收割的时候玉米棒子瘦小,大豆颗粒也非常小。我带南方的女朋友秋天去我家玩,她还笑我家的粮食好小啊,其实就是因为干旱导致的。
(上图:大豆苗)
生活在北方农村的人都知道,像玉米、大豆、谷子这些喜欢高温的作物,往往生长周期都比较短,甚至是早一天种植早一天成熟,早一天下雨早一天丰收。农历五月、六月正是这些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风调雨顺显得非常重要,按照农民长期的经验,在五月二十六前后如果出现下雨天气,那么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一定是三天一下雨,五天一大雨,非常有节奏的下雨,这样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好处。
因此才有“成谷不成谷,但看五月二十六”的说法。
但为什么是五月二十六这一天呢,五月二十六这一天到底是什么日子?
如果具体的追究,五月二十六这个日子,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五月二十六处在五月下旬,这个时候正是播种后的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时候,如果此时有足够的水分吸收,对于作物的发芽生长都是必不可少的,若此时没有足够的雨水补充,必然导致作物生长不足,最终导致收割时成谷不佳。
事实上五月二十六并不是具体指的这一天,而是五月”的色彩,以祈求丰收罢了。
不过这句俗语,包括一些类似的俗语,存在一些地域性,在我们北方地区适用,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你们那里适用吗?欢迎留言交流一下。
(文/阿冰)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很经典的俗语了,在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秋收不秋收,先看五月二十六”,还有的地方是“大旱不过五月二十三”。其实说法不一样,但是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雨水很少,但是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基本上都会下雨的。如果到了这一天降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不会出现旱情,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因此各种谷类作物在秋季的时候都会丰收。反之,如果前面的雨水很少,到了农历五月底了还不降雨,那意味着这一年的雨水就不多,而这样秋收谷类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如此一来这一年的粮食收成也就不好了。
就如同老人常说的“十谚九真”一样,听村里的老人说基本上每年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六日这天,都会或多或少的下一点雨。而今年也不例外,今天就是农历五月二十日六(阳历6月28日),在国内不少地区就降雨了,由此可见这句俗语的准确性还是挺高的。
那通过这一天有无降雨来预测谷类作物是否丰收,有没有道理呢?
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地区,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底这个时间段了,那么像稻谷、玉米、高粱等谷类作物也就开始疯长了。因为在这个期间气温高了,日照时间也长了,这样谷类作物的光合作用非常的旺盛。但是光合作用也是需要水分的,植物要疯长都是离不开水分的。如果光照时间长、温度高,但是却天气干好少雨,那别指望涨价能疯长了,不被太阳晒死就很不错了。所以如果前面雨水少也没什么影响,进入农历五月底只要降雨了,那像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喜高温的秋庄稼也一样可以快速生长,这样等到秋收的时候收成自然就好。
但如果这个期间还不下雨,那就影响了庄稼的生长了,即便是后面雨水多,但因为错过了补水的最佳时间段,时令错过了会影响到当年庄稼的收成!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缺乏今天这样的一些灌溉工具,如果干旱天气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底或者是六月初了,那对这一年的庄稼收成影响很大,甚至还可能会绝收。
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是什么日子?
至于为什么在农历五月底的时候一般会下雨,农历五月26日是什么日子?其实这个是很普通的日子,只是古人发现,如果这一天下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多这个规律而已。这个是因为在五月底的时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众多夏至,这个期间正常的天气特点是高温、多雨,像南方地方就进入到汛期了,降雨是十分频繁的。如果在这个期间还不下雨,那就意味着这一年夏季的雨水很少,可能会出现旱情,这也是古人长期观察发现的规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不过这句俗语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并不是在国内都适用的,其在今天也仅仅是起到参考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