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了,樱桃结得还是那么好。”
这是几天前,我来到汶川县的第一个感慨。
走在街上,我看到很多羌族妇女背着背篓,里面装满了透亮的樱桃和车厘子。
和其中一位聊起天,她说:“十年了,我们的树长得很好,把地震后那些土地都盖住了。”
四月末,我和同事开始策划五月初的汶川行。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去那里拜祭遇难的同胞,和能见到的人聊聊天。
目的很简单,我就是想知道,十年过去了,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两天内,我们和街头偶遇的人聊天,和纪念馆的讲解员聊天,和能遇到的大家聊天,然后把他们讲的话都记了下来。
在这一趟采访里,我哭了两次,都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同样相信,在看完这篇文章,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他们的生活,或许和你的想象很不同。
“汶川变好了,
吃的比成都还贵一点。”
来自三轮车孙师傅
我现在还记得,那天太阳特别大,可地震的时候天全黑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的样子,天亮了,但是也看不见太阳了。
当时我家住在山上,房子被震倒了。后来花了十多万修房子,国家贷款借了 2 万块钱,现在都挺好的了。
大家卖卖车厘子,平时去成都打打工,都挺好的。
对了,你们要尝尝这儿的车厘子。但是不要去钟楼(地震遗址)买,那边要贵一些。
汶川小学的 512 陈列室
“因为这场地震,
我们小学发展快了至少 30 年。”
来自汶川小学董校长
你们现在看到的我们学校,都是新建的,硬件设施特别好。可以说,因为这场地震,我们小学发展快了至少 30 年。
现在的操场,教室,都是县里边很好的水平了。还要感谢你们呢,我们这个教学楼是广东省援建盖的,感谢广东同胞,感谢党。
当年,我们小学比较幸运,没有人员伤亡,第一时间都跑到操场上了。
那群孩子现在都出去上大学了,有的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还有的考上了厦门大学,经常会回来看看我们。
“如果不是地震,
可能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
来自汶川博物馆登记处小姐姐
地震那年,我只有 13 岁,正在读初一。
地震发生时,我们中学被震毁了,幸运的是广东那边援助了我们,说我们可以去珠海过度一两年,继续读书。
后来听说,那边下大雨了,校舍好像有点问题,没有去成。最后去了成都过度了一年,再回来接着读初三。
有时候想,如果没有地震,我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去更大的城市待一段时间。如果不是地震,可能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
现在我在这里上班,也算是一份怀念。
每到节假日,会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看地震纪念厅,大家都很牵挂我们,我知道的。
“地震之后土地坏了,
靠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嘛。”
来自公墓下卖花的朱阿姨
地震之后什么都没了,房子土地都坏了,很多人都走了,去成都打工赚钱。
我们留在这儿的没办法,只能从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旅游业)里赚赚钱。
这些花卖给你之后,我们会把花杆掰断,都是一次性的。你们献了花最好把花瓣扬掉。
做这些都是怕有人去捡花,再拿来卖。那样做,对遇难同胞挺不敬的。
要问我对地震最深刻的印象,其实没什么印象。就是有的人死了,有的活下来了。灾难总是措手不及的。
“地震时男人死了,
当时自己是想死的心。”
来自路边卖樱桃的大娘
十年前我就在这里,种樱桃卖樱桃。十年后也是这样。
地震的时候,男人死了。(大娘很平静,重复了好几遍)房子也塌了。当时自己是想死的心,不想活了。后来看着两个孩子,挺过来了。
现在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生活得蛮好。我平时卖卖樱桃,没事的时候看看电视。现在政策好,打工赚的钱也多,日子越来越好了。
每年结车厘子的时候,我都会给家旁边当兵的送一些,想感谢他们嘛,人家帮助了我们,我们记着的。
一开始他们不要,说军队有纪律,后来熟了也就收了。不止我一个人送,好多人都送呢。
“纪念馆停车居然要收费,
忘恩负义的家伙。”
来自医疗队队长吴天福医生
这是我第三次来震中纪念馆了。
当年,我代表省政府的医疗队来这里救助,对汶川很有感情。
最近十周年了,我回来看看。
我还记得当时自己早上报名,下午就接到省政府的通知去组队救援,一干就是十天。
十年前的吴医生
那个时候满地都是灾民,还有 5 点几级的余震。
我发现自己踩到一个老太婆,我对她说:“老人家,我不是有意的,对不起。” 然后鞠了两个躬。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老太太被压着头,已经遇难了。
刚刚在纪念馆下面停车,让我感到特别气愤,停车居然要收费,太不像话了,我说,忘恩负义的家伙。
但是想一想,又觉得可以理解,他们多赚点钱才能更好地发展。
“每次想起地震都很难过,
但是为了生存嘛。”
来自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杨大姐
我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大姐。当时大表哥从汶川徒步走出来,悄悄地跟我说:“三妹,你别太难过,舅舅和表妹已经不幸遇难了。”
但我还是非常难过,因为没有看到我父亲的最后一眼。
好在我的女儿和丈夫没事,不过房子却震塌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完了,我们才凭自己的双手建起来的楼房就垮塌了。” 我都没想到我的孩子,只是觉得家完了。
现在映秀所有房子的地基,都是和上面的房子一样高的。5 米高的楼,地下也有 5 米。我们被震怕了,新建的房子能抗 9 级地震。
而我做地震遗址的讲解员,其实挺难过的。
我每天都和游客讲遇难了多少人,每个楼里的故事,每次进到遗址里心情都十分沉重。但是为了之后的生存嘛,也没办法。
还是希望大家多来。虽然这里不是来玩的,主要是参观纪念,但是希望大家多来看看我们映秀,山水相映,山清水秀。
–
我们在汶川的 3 天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感恩”和“挺好的”。
在汶川人民,可能是全国最发自内心感激国家和同胞的人了。想起四月中旬去都江堰玩,本地导游很感慨地讲:
“我们都江堰市是上海市对口援建的,为了感念上海人的恩情,我们这里所有的门票,对上海人都是免费的。”
就像小学校长记挂着广东,博物馆小姐姐感激着珠海,汶川人对于天灾面前的所有援手,都充满了绵长厚重的感恩。
在他们眼中,地震是件十年前的旧事,如今的生活却是崭新的,甚至是高速发展的。
即使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夺走了他们的亲人,让土地变得破碎荒芜,可汶川的一切都具有超强的愈合能力,像山间的树,层层叠叠地生长,盖住所有昔日的离别与创伤。
不知是不是时节的原因,在汶川的 3 天里,三山环绕的羌族自治县时常阴雨,天色雾蒙蒙的泛青,淅淅沥沥的小雨绵绵密密,温柔地把我们淋湿。
透着湿漉漉的眼睛看这座新生的县城,想起那些“活着的人总要向前看”的论调,难免会心情复杂。
映秀的震中纪念馆有一个模块是灾后重建,里面详细的图文描绘了这片土地是怎样一点点缝补起来的,纪念馆里响着 bgm《映秀花开了》。
明明是很简单很主旋律的歌词,可听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充满生机和希望”,却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采访地震遗址讲解员杨大姐的最后,我们问了一个问题:
“您觉得这十年来,地震带给您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杨大姐解答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映秀人民都想得开,真的。”
“我们也挺会玩的,晚上吃完饭会出来散步,还要跳一下歌桩。我们把音乐放在中间,每个村都有集中的地方,大家在一块跳。”
最后的最后,她才说:
“你不可能一直沉在悲伤里面,就像我母亲,那么古董的一个人,我每年每年开导她,让她下山和我住一段时间开心开心,她也挺好的。
我们要想得开,因为不可能只停留在过去。”
生活是真实的,不是虚浮的;是沉痛的,不是和乐的;是挣扎的,不是顺遂的;是满身伤疤又站起的,不是松松垮垮消极的。
所以他们常说“挺好的”,或许未必真的好。
但十年过去,日子和伤痛一样从不停歇,汶川人民选了更富有生命力的一条路。
是啊,磨难过去了,人心要努力摆脱磨难的触手,尽力向前走。
这是此次汶川十周年采访给我最大的触动了:天常阴雨,而“我们映秀人民都想得开”。
最后
希望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汶川看一看,去映秀走一走。
我们是 5 月 8 号出发的,飞机三小时,成都机场到客运站一个小时,客运站到汶川两个小时,最后坐了一个小时的山间小客车,从广州来到「映秀震中纪念馆」,最快也只是需要 7 个小时。
全国大部分地方过去,也不过 10 个小时吧。
我想说,那里并非只有悲伤,还有磅礴的生命力,有翠翠的树,低低的天,丝丝的细雨,嫣红的樱桃,木色的竹篓,好吃的川菜,热情的朴实的不避讳灾难也不停止生长的人。
有机会一定要去震中博物馆看一下,走一下那条爱心路,买几束花,走到灾难的末尾听那首《映秀花开了》,再看一眼当年那个被救出后向解放军敬礼的小男孩的微笑。
汶川十年了,那里很好,不仅值得纪念,而且值得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1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