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评价非黑即白,不能客观的去看待历史人物,主要原因应该是对历史的不了解,和带有个人感情因素。
人们自以为了解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小说,或者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凡是小说就必须立场鲜明,人物性格鲜明,极力的去夸大一个人或贬低一个人,夸的时候不谈过,贬的时候不谈功,而民间故事更是如此,以至于不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接下来举几个例子。
一,项羽,因为后代赞扬项羽的诗句很多,像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如“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同时对项羽批判的也有,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尚且不能公正的评价一个人,何况后人呢?于是便出现了一类人对项羽极力赞扬,夸赞他重情重义,有傲骨,有节操,又有一类人,认为项羽身为三军统帅,暴虐无道,儿女情长,心胸狭隘,不可一世,所以在对他的评价中是带有很多各人意见的,而公正的来说,项羽重情重义,不屑于阴谋诡计,宁死不屈,就个人角度来讲,是个男子汉,但从天下角度分析,他胸无大志,傲慢无礼。屠城杀人,毫无恻隐之心,难成大事。
二,李世民,后人提起唐太宗,无不认为是一代明君,事实也确实如此,开创贞观之治。一时间唐朝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李世民虚心纳谏,心胸宽广,是位仁爱的明君,于是人们就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可李世民是怎样做上皇帝的,大家更不是不知道。玄武门之变,射杀自己的亲兄弟。逼李渊退位。如果说这全都是李世民被逼无奈,未免有些牵强,说是为了皇位更加可信一些,部分野史记载,李渊起兵时曾答应李世民封他为太子,笔者认为不可信。更像是为了李世民的罪过找个说辞。恰恰也证明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客观。
三,王安石,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大规模改动原有的法制,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变法过程中受到很大阻力,很多学者都不同意,王安石执意为之。后来激化了阶级矛盾,党派之争,后人很多把靖康之难的原因记在他头上,实在有些过分,首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好的,但却一定程度上使百姓和官僚的利益受损,出现了国富民穷,弊端过多而最终被推翻。但王安石的为人却受到很大的赞扬,包括极力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也都对他的为人进行了肯定,至于靖康之难或者和变法有间接关系,到不足以全赖在王安石头上,直到近代才对王安石有了相对公正的评价。
想要对一个历史人物客观进行评价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即便是司马迁《史记》也有很多他个人的观点,导致后人对某些历史人物有误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完全公正的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只有相对的公平。世事皆是如此。
评价历史人物也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好>事物都有两方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好的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他不足或坏的消ji的、全一面。当然,我们也不能当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好的人物事件,能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人物事件,我们要给予赞扬肯定;对于不好的、阻碍历史前进、社会倒退和丑恶的人物事件、思想行为要给予批判痛斥。
一味的把一个人说成是黑的,或者是十全十美,恐怕说不通,这不符合自然辩正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三国演义》中的几位人物来说,各有优点和长短。刘备虽仁义忠厚,但正因为这个过分的义导至打了一场不该打的战争,失去了大战略上的主动权或优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曹操是人们公认的奸雄,疑心重,有时lang杀无辜,好色霸女,有些不仁。挾持天子。但他也有他的优点,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且大度,每次打了败战,要是别人会有所气luai,他却大笑,这种风度还只有他有。他对卑鄙小人也是不肖一顾,不容忍。
再说诸葛亮、司马懿,诸葛亮仁德忠心,一生谨慎,整部《三国演义》中因无奈,不得而已冒了一次险,用了一次空城计。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但在气量、忍耐上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狡诈、不仁,阳违阴违,是个野心家。他善于骗取别人的信任,也会装昏卖傻,以至曹操及其后人都被他瞒过。他的优点就是大气量,能忍ru负责。诸葛亮曾送女人衣服羞ru他,他不但没动气,反问蜀卒你们丞相忙否?日食几斗?就这么几句寻常话就把诸葛亮气病了并且病逝于五丈源。当然,这几句话,诸葛亮也深知其意。但他就忍受不了这种心理打击,比起厚颜能忍的司马懿,他在这方面有所不足。
三国归晋,看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
负责,更为负重。致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