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欣赏《广陵散》之前,最好对聂政和嵇康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个基本概念。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勇士,详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嵇康是三国是魏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
其次,要了解《广陵散》这首曲子的作曲背景和故事。
《广陵散》一曲在汉末已出现。从各段标题来看描写的是战国时(公元前4世纪)聂政复仇行刺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的传说:
1.聂政为严仲子报仇刺韩相—韩国的大臣严仲子与韩国宰相侠累有宿仇,聂政是严仲子的好友,他为了帮助朋友不惜牺牲自己刺杀了韩相。韩人因为认不出刺客是谁,便暴尸悬赏。聂政的姐姐前来认尸,并自杀在聂政的身旁(见《战国策》及《史记》)。
2.最政为父报仇刺韩王一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所杀。聂政自幼无父,长大后问母来“人皆有父,我的父亲呢?”母亲告诉他丧父的经过,聂政便发誓为父报仇,自毁容貌,历尽艰
苦,入山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出山到韩国城前奏琴。韩王听说来了位卓越的琴家,便召他入宫演
奏,正在韩王听琴时,聂政从琴中抽出刀来,剌死了韩王,随后自己也自刎了。韩人不知道刺客是谁,便
悬赏求刺客姓名。聂政的母亲前去认尸,并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汉蔡邕的《琴操》,即所谓:“聂政刺韩王之曲”。
这两个故事在明刊琴谱《西麓堂琴统》中均被收藏。书中称为”甲谱广陵散”和”乙谱广陵散”,因故事不同,曲谱中的记法与指法也各异:甲谱指法较新,乙谱指法较旧。前者又名“许友操”;后者又名“报亲曲”。
聂政后约六百多年,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对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最终遭杀身之祸,时年39岁。《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
最后,要了解整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
据说,《广陵散》在稽康演秦时,乐曲还没有超出十二段;到唐代李良辅有二十三段,宋代王明之又增添了小序三段;到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所收的《广陵散》,已发展为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北宋《琴书》、《止息序》称:“其怨恨凄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佛郁慨慷,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此曲表达幽怨的地方,非常凄凉清脆的,而在激昴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杀伐的气势。会弹《广陵散並“激烈至流涕”的楼钥(宋,1137–1223),曾写过对《广陵散》的体会的诗,诗句描写了乐曲的强弱对比;泛音的旋律轻清自然,有漫无拘東的情趣;音节的突然变化,又使人瞠然莫测。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的具有戈矛条住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追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使宋代大儒朱熹愤然指斤,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