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重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发动兵变,拉开了隋末大乱的序幕,此后陆续爆发了一百三十多次农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隋炀帝以巡幸为名,仓皇逃至江都(今属江苏扬州)。
隋炀帝到了江都,非但不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欢作乐。某一天,隋炀帝喝得烂醉如泥,揽镜自照,对身边的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不想竟一语成谶。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派人擒获隋炀帝。宇文化及抽刀打算杀掉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
宇文化及不给面子,不同意隋炀帝饮鸩自尽,隋炀帝只好解下自己的巾带,命校尉令狐行达将自己勒死,时年只有五十岁。
诡异的是,隋炀帝当初来到江都,曾作五言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有人说隋炀帝恰好死在三月,“遭春之应也”。
就在兵变发生之前,江南民间流传一首童谣——“江水何冷冷,杨柳何青青,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隋炀帝被杀的地点在江都行宫附近,这个地方就叫彭城口。
还有更神奇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就预测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唐朝人赵蕤[ruí]创作的《长短经》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金陵高僧宝志和尚曾写过一首诗——“牵三来就九,索虏下殿走。意欲东南游,厄在彭城口。”
如果说这些都是牵强附会,那么看看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一书中的“测字”,聊作茶余饭后的笑点。王应麟借南唐徐楚金之口,批评隋文帝杨坚没文化,不学无术:“随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受封随国公,后逼迫七岁的北周静帝禅位,建立“随”朝,他讨厌“随”字中的“辶”,认为“辶”意味着“走了”,很不吉利,于是改为“隋”朝。
事实上,这个“隋”字更不吉利,古文含义是——“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足’,‘足’,安步也,而妄去之,岂非不学之故?”
因为隋文帝的无知,“隋朝”就成了天下乱军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隋朝”的“辶”是真走了,可是“足”也没了,何以安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