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唐·韩愈),广西从此有了“八桂”的别称。在八桂这片青山秀水的土地上,壮族先民在远古创造的独特稻作文化叫做“那”文化,“那”是古壮语,意为水稻田。
广西首府南宁隆安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就是典型的“那”文化传统民俗节。有人说,那桐“四月八”农具节经历了3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再造,从最先生存需求所形成的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与地方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现代人文表达,成为了乡土南宁一大民族文化特色。
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他们开垦稻田,生产水稻,“那”文化融入了生产和生活中,视“那”为生命和灵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那”田园景观和“那”民俗风情。南宁市“四月八”农具节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流传至今。
相传每年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起,南宁隆安那桐这一带就自然形成了“浴佛节”。后来到了四月初六,那桐一带的人们就开始忙着祭神、游行、抢花炮、斗鸡、斗狗、斗鸟,以及山歌对唱等,到处欢声雷动,鞭炮声此起彼伏,直到四月初八才结束。
经过一代代的演变,农具展销逐渐成了这个节日的主角。人们发现四月初八期限间人山人海,是个难得的贸易机会。此时若是出售各种农具,更是供不应求。慢慢地“浴佛节”便有了浓浓的商业气息。
隆安人擅长打铁。那桐、雁江等地有不少打铁村,这里有300多年祖辈相传的打铁工艺,能生产小农具、小五金,他们的铁产品锻打密实,刀口剑刃锋利。所以,每次那桐“四月八”,当地农户自家打制的铁器农具便成了不可缺少的主角。农具交易繁盛时,交易农具多达四五百种,除犁头、耙、锄、刀、斧、刨、凿 等农具,还有牛轭、扁担、箩筐、草绳、竹垫、谷箩、谷桶等木制品,人们遂将之更名为“农具节”,求佛拜神的宗教色彩反而变淡了。
如今的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早已不是一般的庙会,它已发展成为名扬南宁、柳州、百色、融合商业贸易和娱乐活动等功能的民间盛会。鉴于其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隆安人正进一步开发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传统节日市场,扩建三界庙,修建北极镇武塔、文昌庙、钟馗庙、观音庙等古迹,以扩大农具节的活动范围,打造多元品牌,将农具节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隆安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演变成了浓郁的“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民俗文化展现手法有所创新。“那”产品展销、寻找“那”美食、“那”趣味竞技、“那”农耕生态体验、“那”文化百米长卷摄影展、“大圣归来—龙虎山探宝”等主题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隆安“那”山、“那”水以其独特迷人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八方宾朋。一系列“那”文化鲜明的传统民俗节目——醒狮贺节、求雨表演、千人祭稻神、祭拜农具、敬牛仪式、大酬雷等,原汁原味地体现了“那”文化的精髓。
至于提出的问题,八桂君有必要纠正一下:八桂的本意,并非指的是哪八个地区组合而成。
且听八桂君慢慢道来——
众人皆知,八桂指的就是广西。在古代,还没有广西这个名称,广西属于广东所辖,广东又名粤,现在的广东位属东部,叫粤东;广西属西部,故叫粤西。《山海经》里提到:“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北周时期诗人廋信,诗中也有“南中有八桂,繁花无四时”之句。
然而八桂的最初本意也只是泛指,并不指定是哪个地区。
八只是一个广义,形容很大很广的意思,而不是数字“八”的解义;桂——则是桂圆,也就是现在的龙眼。
因此,八桂简易的说就是:盛产许许多多龙眼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龙眼历古盛产在两广,因肉桂而为大众所知。所以,渐渐的就把广西叫做了“八桂”。
那么,为什么不把广东叫做八桂呢?这个八桂君就没有考究了。
所以,往后提到“八桂”,就不要再问是哪八个桂、哪八个地区之类的话题了。不是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