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过于将具体的人和事写进小说,是有着极大的风险的,倒不在于真伪虚实的判断,因此也许陷入世情纠纷,而是原生事态的限制,它时不时地干预你最初的企图,使已经发生作用的逻辑影响假设的途径,尤其是,这途径还蒙蔽在虚无中,摸索着前行。你寄希望于它在自发的生机里渐渐长成,壮大,脱离对现有存在的依附,现有的存在总是不够满足期望,不就是因为此,我们才会从事写作?无中生有,硬生生造出一个纸上世界。
至今第一次走进那老城区旧宅子的情形。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写作的欲望无度膨胀,却不知写什么,于是四处寻找故事,就像在饥馑中搜索吃食。宅子大体上还保持形制的格式,从正门进入,落坐“花厅”。夏日季节,地上点了驱蚊的盘香,依然抵不住蚊子的进攻,就可以想见园子里草木漫生。就在城市的中心,前后左右拥簇着自建与公建的房屋,不远处是城隍庙和豫园,香火鼎盛,游人如织,这一处的荒芜显得颇不真实,与其说是历史感,毋宁说是荒谬。宅子里的生活且庸常琐细,仿佛一出市井剧。老先生正与墙外邻人的蚕食展开防御,愤怒地追赶入侵的鸡群,以获取物证;老夫人抱着孙子在残垣断壁中闲走, 优游自在,俨然处于两个维度。
后来,虽不是经常,却也不间断地造访这座宅子。写作材料亏缺的瓶颈突破了,又来临, 来临又突破,已然成为常态,去到宅子的目的模糊了,或者说,放弃了,因相信一切由缘生出,遇而不求。没有邀请,亦没有预约,有时顺道路过,有时则专门特地,无论何时,都不会扑空,拍响门后,老先生总是应声出来。只是再没有见到老夫人和孙子,说是去儿女家住了,也没有遇见过任何一名子女,似乎,家中人都对这宅子生厌,只余下老人自己,恋恋不舍,早晚在房前房后踅摸,对来人一遍又一遍讲述宅子的来历,营造的工艺,以及颓败的程度——它真是颓败得厉害,不是哪一个部分残缺坍塌,而是整体性地陷下去,就好像自己将自己埋到地里面。不期而至始终没有受到拒斥,甚至于,毫无不悦之色,有一点是因为写作人身份,寄期望有舆论的支持,唤起政府和民众的注意;就这样,每隔一段日子,就要去到宅子里,随老人家参观房屋, 聆听历史。在向文博部门诉求的同时,老先生不停歇地另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往青浦郊区,那里住着几位大木匠,专攻清代木结构建筑,去看看他们是否安好,身体如何。时间流逝,大木匠一个一个离世,修葺的计划越来越渺茫,房屋终于烂成一摊,变成瓦砾场,这最后一名留守人,在瓦砾场里度过余生,徒留下门前的一座方牌,勒石铭记,标明市级历史文存,就像一块墓碑。
后来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考工记》官书的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同时还因为房屋里的人——这个人的一生时间,倘若只是奔走修房,未免太托实了,也太简单,世事往往就是简单,小说可不是,小说应该有另一种人生,在个体中隐喻着更多数。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一部小小的营造史。
由于种种契机,百多年来,房屋的占地奇迹般地遗留下来,寸土未失,大致的轮廓依稀可见,老人生前从风雨和争夺中捍卫下的木椽板条,堆积在裸土上,野猫出入,倘若要修复, 无疑等于重起一座。产权人的利益经历激烈的拉锯,搁置下来。老城厢在新的行政规划中, 归并邻区,隐退匿名。新生活的蓬勃生机形成包围之势,闭合起历史的入口,不期然间,悄然滋生出美学,美学大约总有着颓然的姿态, 作为残缺生活的补偿。而我,不将它作小说看的时候,将它写成小说,有一点像那句古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二十多年前接触过王安忆的作品,差不多读过她所有的小说作品。仅从个人所感略谈一些感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性在文学上还只是有限的得到复原一一清心寡欲而已。经过一再的耽延,直到80年代中后期终于打响了这场攻坚战,: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朱晓平的《福林和他的婆姨》;王安忆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谷之恋》;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刘恒的《伏羲伏羲》共同迈出了这关键一步,终于攻占了封建意识形态在这一领域里的制高点。
王安忆对于女人命运的理解是积极的。站在城市的制高点,王安忆的本土女性主义书写了中国上海崛起与信心,也反映了经济繁荣给女性发展事带来的机遇和陷阱。
王安忆的被人们称为“三恋”的三部说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谷之恋》面世之后,被人们公认为是写“性”的小说,达到惊世骇俗的效果。可以说,王安忆怀着一种体认的感觉去探索触摸女性生命本体,在文本中解构了一个个女性生命个案,对女性性爱世界的重重复杂现象做了深入而细腻的感悟与考察。
如果前两部小说可以认作是“性恋”,那后一篇则更多倚重于”灵恋”。王安忆曾经说过:“性爱本身就在反映人性”。可见,她是寻求从性的角度来表现人性的,在人所存的本能欲望中,性欲是一种最强烈而且也最难以遏制和把握的本性。
王安忆被认为是海派传人,是继张爱玲之后,写城市生活的高手。实际上,王安忆和张爱玲有很大不同,她不像张爱玲那样对人性和命运那样绝望,她热爱笔下的人物,愿意从生活的底层向上,从物质到精神。
在王安忆的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长恨歌》。据说,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于王安忆无意中所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讲述的是“美丽”牌香烟封面上的女郎被男青年骚扰,男青年做贼心虚杀害了封面女郎的事件。王安忆就借鉴了这个事件,然后通过艺术创作和构
《长恨歌》一直被认为是王安忆笔下最为动人的一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作者也正是凭借着一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以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第一次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就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在王安忆的笔下,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样哀喜情愁抒写的淋漓尽致的女子。唉,当真是岁月无情,命运茫茫,人生无常,感情无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3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