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德才兼备的学者?
要说历史上德才兼备的学者多如繁星,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这些圣贤在历史上都曾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这里主要说一说我华夏民族的一些著名学者。(依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划分大概相同,这里不作强调,只说大概时期。)
一、古代学者,温文儒雅(1840年之前)。
可以说古代学者在华夏文明长河中是最精彩的群体。他们流传于世的很多文萃对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他们历经朝代更迭,集结时代智慧,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普惠华夏。例如: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其思想大都被集结在《论语》里,体现了他的“仁政”政治主张,其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物极必反的思想,是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雏形。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此人被当世人称有济世安邦、经天纬地之才。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善谋略,发明了如木牛流马、诸葛神弩等,他的聪明才智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
古代学者还有很多为大家所熟悉,例如隋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鼎盛时期,很多大诗人都出自这个历史时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一等一的学者文豪。这里不再赘述。
二、近、现代学者,忧国忧民、为社会代言(1840年以后)。
近代学者大都在封建君主统治结束之后,大量涌现。不过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文学作品,很多都夹杂着忧国忧民的思绪。例如:
郭沫若,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著有《女神》、《屈原》、《郭沫若全集》等作品,内容涉及诗歌、文学、历史剧本等,涉猎面甚广。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代表作有《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等。
陈寅恪,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著有《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等作品。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其散文随笔和翻译作品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
三、历史文豪们的前世今生。
诞生在不同朝代的文人墨客,以他们独特的视角,用三尺卷轴记录下发生在时势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记录真实事件的同时,也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段,为人们展现出不同的历史画面。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洞悉这些不曾熟悉场景,进而发现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
这些文人学者,在抒发他们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引领我们穿梭于时空变幻之中,以不同的方式助推历史向前发展。
“德才兼备“一词出自于《元史·丰臧梦解传》,原文内容:“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意思就是说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尤其是古人,非常注重德才的培养,再加上时间的沉淀,我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可以说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些大家比较熟知的人物。
1. 梁启超,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后来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让协和医院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但是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2. 诸葛亮,他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能掐会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外,这便是才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他就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算刘备去世之后,他还是一直效忠于汉室,直到最终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3.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出自他口。
4. 孔子,一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便能够突出他的德才兼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3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