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我们为什么讲拼搏?”之前,我先来分析解释一下问题的前半部分。
中庸之道
孔子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不偏不倚的和稀泥?还是不出头不掉队的在中间混日子?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
中庸一词从字面解释即“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中庸所强调的是人性的修养,所追求的是“至诚”。
而后世宋代学者在《三字经》中云:“中不偏,庸不易。”从此流传后世,中庸成了明哲保身、无所作为的代名词。
无为之道
老庄他们确实是讲无为之道,但他们讲的“无为”就是啥都不干吗?
无为从来就不是什么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做事的态度,无为即是不妄为、无所不为。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被史书称道的“文景之治”就是由此而来。
非攻
最后一个,墨子也真的讲了“非攻”,但他还讲了“节俭”、“薄葬”,墨子门人一生节俭。
墨子为什么要讲“非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诸侯混战,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他正是见识到了战争的种种残酷,故而一微薄之身投身乱世,力挽狂澜,终身致力于终止战争,谋取和平,这是一种普济众生的大无畏精神。也许成果不太理想,也许方法尚有许多瑕疵,但这种时代的担当是不可磨灭的。
最后解答
我们为什么要拼搏?
往大一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赶在世界风云际会、充满机遇的年代。
往小的说,拼搏是为了自个的好日子,每天吃的健康,过的快乐,一家人不必为生计而分散各地,在外奔波,有天伦之乐。病了有好的医疗条件,不愁看病花钱。
也许你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拼搏?
那么你当然也可以不拼搏,趁着光阴正好,但是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你会不会泪如雨下,感概着当时年少。
这样的提问貌似合理,实际上说的不是一回事。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孔子只是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主要讲如何做人,讲究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不欠缺,也不能过分。孔子很聪明,很灵活,从来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把话说死。其实,《中庸》一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杰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事情,常常缺乏分寸感,主观的好恶之情,激动,不冷静的情绪,往往左右着我们的判断。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师生们没有粮食,已经断炊几天了。一天,颜回意外得到了一些米,就赶紧熬了些粥,煮好后,赶紧先盛一碗送给老师。这时,有人悄悄给孔子打小报告,老师,颜回也太不厚道了,趁我们不注意,偷吃了米。这可打脸了,颜回可是孔子赞口不绝的得意门生。孔子不露声色,喊来颜回说,昨晚我梦见列祖列宗了,现在想用这碗饭祭奠一下。颜回一听急了,说,老师,不能啊,饭煮好时,一大团灰尘掉在里面,我舍不得扔掉,就私自吃了下去,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孔子终于明白了原委。这就是孔子恰当处理事情的智慧,避免了师生猜疑的尴尬场面。
老子讲无为,你认为是讲给我们凡夫俗子听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一般人,不作为,那吃什么,去喝西北风?老子是讲给国君的。但有些观点,对我们仍有很多启发。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社会极其黑暗,动乱,人人朝不保夕,各个诸侯国,横征暴敛,统治残酷。老子写了《道德经》,是为诸侯国开出的治理乱世的药方。让君主遵循天道,清净无为,就是造福百姓了。
非攻,兼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墨家具有侠士之风,主张不惜牺牲生命,也要阻止不义战争的发生。崇尚吃苦耐劳,造福人民。所以孟子称,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意思是头擦伤,脚磨破,也要为百姓做事。
庄子的无为,指什么呢?庄子想告诉世人,不要无止境的去追求名利,富贵。不要为名所累,为利所羁绊。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很明白,要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人要根据自己的才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面对诱惑,要有定力,不为所动。它启发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心态平和,恬然自足。
结束语:古代文化能为我们的拼搏助力。我们为什么要讲拼搏?因为我们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要立身行事,我们要安定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活的有尊严,就要拼搏,就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古代文化有关系吗?当然有,受过文化的浸润,你才能有底气,更大气,更优雅,你才不会在努力中迷失自我,你的拼搏才更有意义,你才能生活的更从容潇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3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