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盗跖骂孔子,可做两层解读。
一、初级的市井解读。
此故事在六十年前,被大肆渲染。并为盗跖大唱赞歌。盗跖吃人心肝、喝人血!专做不仁不义、邪恶反人类之事!六十年前,正是一个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时代。
二、道家的高级解读。
此故事出于《庄子.盗跖》。《庄子》中的故事,纯属虚构的寓言占十之八九。十之一二,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经过加工和修饰,具有寓言的性质。完全符合史实的故事是零篇。
《盗跖》篇中,孔子与柳下惠是好友,柳下惠又与盗跖是亲兄弟。而事实是柳下惠去世时,孔子尚未出生。孔子、柳下惠、盗跖三人从未谋面。
庄子为何老是拿孔子开涮?其在《庄子.寓言》篇中有详细的说明:“亲父不为子媒。亲父誉之,不若他人誉之。”在数以千万计的“他人”中,孔子被庄子选中,作为他思想、著作的第一代言人。
下面解析庄子讲故事的主旨: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之所以有善恶之别,是因为受后天的环境及教化的影响。
庄子认为,孔子使人向善。是改编了人之本性。盗跖吃人心肝,喝人血。恶贯满盈。同样是失去了人之本性。
道家讲此故事的主旨,是使人回归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道家即不赞同孔子的仁义为善,也反对盗跖无恶不作,道家最推崇的是赤子,即婴幼儿。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真的化身成婴幼儿。
孔子困于陈蔡一事,《庄子》一书有两个不同版本:一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二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撇下弟子,抛弃学业,扔掉书籍,脱光衣服,露着屁屁,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并与之为伍。
此故事中的孔子,好似一两岁的婴孩,光着屁屁,露着鸡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道家崇尚自由和人类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在孔子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