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字面上的意思倒是很简单,就是说,自古以来,做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这句话是唐代韩愈《师说》的第一句。《师说》本身是在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因此,韩先生会在文章的最开始说了这么一句。 而加上文章本身的创作背景,本身这篇文章就是韩先生以师长的身份,写给自己学生的,在文章最后,也明确指出了这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因此,文章的立意也就明确了。
抛开文章本身,对这句话来进行分析,那么,笔者对这个观点本身,是持有一定的否定态度的,这个观点并不严谨。
古之学者有师不假,但“必有师”就将问题观点绝对化了。
这个观点,更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古之学生,最好有个老师。
就学术诞生、发展、传承而言,“师”的作用是学术的传递,而非学术的创立。
说白了,开山立派的祖师爷,上哪去找个师父,最多,是从其他的学派中吸纳相关理论,为自己的学派形成系统理论提供一些必要因素。
说多了,一门学术的创立,是需要有一个先去带头人去披荆斩棘,去开创进取的。而这个过程,只能自己去探索研究。
至于师承,是一门学生(至少也得是基本)确立之后,为了理论的延续传递(包括一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中的前一代学者充当老师的位置,将学术向后来的学者(学生)进行传递,这才是客观理性的师生关系。
当然,回到文章本身,在文章诞生时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不当言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这里笔者不进行展开了),文章是具有绝对积极的社会意义的。进而,即使放到现代,在批量化的学校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篇文章来强化师生之间应有的态度,也是很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一起领略文化的乐趣。
我是纵侃天下,期待并欢迎您的关注与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