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礼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周礼注疏》谓之“统之于心名为体,《周礼》是也;践而行之名曰履,《仪礼》是也。”礼,是煌煌四千年诸夏文明的最重要的存在。
首先“礼”,绝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礼貌”或“礼仪”这么简单的概念。因为在受西方语境影响的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汇与传统意义上的“礼”相对应。所以近代钱宾四先生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就是说“礼”是诸夏文明所独有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概念。而与钱宾四先生同时代的先儒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有云:,“礼在《诗经》时代,已转化为人文的征表”,并且是“当时一切道德的依归”。
在古代诸夏,“礼”涵盖了伦理、道德、风俗、规范、法律等多个面向,其范围之广,囊括了近代所谓的“文明”和“秩序”这两大概念。故疆域、天文、教育、司法、税赋、兵役、民政等诸多问题,在古代诸夏皆属于“礼”解决的范畴。 东周以后,礼崩乐坏,先王之教日渐凌迟,幸经后人的整理,将流传下来的周礼归纳为五大类。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故《周礼》五礼是历代五礼的蓝本。
其中吉礼为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地鬼神的祭祀。 包括祭祀昊天上帝(天子特权)、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以及对先王、先祖的祭祀——顺便说一句对祖先的祭祀必须在宗庙中举行。
凶礼,用于吊慰活动。主要包括 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派人慰问。
恤礼:邻国遭变乱时,派人慰问。 袷礼:当他国遭外敌攻打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
宾礼,为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使用。故《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秦以后“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比如后世则将天子遣使藩属,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纳入宾礼范畴。
军礼,是指王师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
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
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
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
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
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此外,如校阅、刑赏、献俘、凯旋、马政等也都属于军礼之列。
嘉礼,是指人际关系的沟通、情感的联络。故《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 主要内容有——
饮食之礼:同族内部通过聚餐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宾射之礼:同在乡梓的士大夫之间举行的射箭比赛,用来彰显武德。
飨燕之礼:公私双方所举行的宴饮。
贺庆之礼:对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中国古代的五礼一般是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种礼制。
《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吉礼:即祀神供祖的礼制, 如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礼仪活动。
凶礼:凡逢凶事而举行哀吊的礼制。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聚合财物以接济他人之礼)恤礼(诸侯之间一国遭受战乱,他国遣使表示慰问)等礼仪。
军礼:军事操练之礼。 如周代的振旅(春训),拔舍(夏训)、治兵(秋训),大阅(冬训)等都属军礼。
宾礼: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如天子款待来朝诸侯和诸侯朝见天子礼节。
嘉礼:指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礼节。
另外,五礼亦有作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的朝聘之礼之解。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4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