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丽日蓝天,但转瞬之间天色会黑如墨汁,继而风动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这就是这几天珠三角地区天气变化的典型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大风大雨,而农人解说所在的广西桂林,更偏北一些,大风大雨还夹杂着冰炮,前几天临桂区的冰炮,拇指粗大,好不吓人,车子挡风玻璃都砸出了窟窿。
瞬息万变的天气,一场冰炮凉透了种瓜种豆的农民,今天就是农历三月二十四,面对如此变化多端的天气,这一天又有什么说法及谚语呢?
农人解说查阅了相关资料,还真有和这个天气变化相对应的老话,但没有具体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具体到农历三月二十四这一天的农谚或者俗语没有,但涵盖这一天的就有一个,叫“掘尾龙拜山”,这个民俗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说,同时又反应出天气变化的一个特点。
掘尾龙的传说
南朝宋人沈怀远《南越志 》载: 端溪县 (治今广东德庆县) 有个温氏婆 , 以捕鱼为生。
这个温婆,有一天在溪边捡得一个其大如斗的蛋,于是带回来了家,数日后蛋孵化出了一只生有四脚,犹如壁虎一样的“小龙”,这把湿婆高兴的不得了。
自此以后,湿婆每日捕鱼回来,都会带一些小鱼小虾给小龙,慢慢的小龙长大了,也帮着湿婆去捕鱼,两者犹如“母子”般亲密,后有一天出现了一点意外,这湿婆在捕鱼时不小心弄断了小龙的尾巴,小龙负痛离去,一去多年,湿婆懊恼不已。
数年后,小龙又回到了湿婆身边,此时的小龙已经是鳞光闪闪,充满着王者气息,但它依然和小时候一样,对湿婆充满着眷念,彼此又回到了从前。
再往后,秦始皇听闻此事,认为此为龙子,朕德之所招致,于是派人把湿婆接入了皇城,可对于一个在水边自由惯了的农民,哪住的习惯?就如现在农村老人进城一样郁郁寡欢,小龙深知湿婆的心思,不远千里,一夜之间带着湿婆回到了家乡。
湿婆终究是凡人,没多久就不在人世了,小龙忧伤的离开了自己长大的地方,回到了大海,之后为了报答对湿婆的养育之恩,每逢农历3-4月间,就会回来祭拜,又因为是断尾的小龙,所以叫掘尾龙拜山。
掘尾龙每次回来拜山,带过来的就是风动雷鸣,狂风暴雨,世人感叹掘尾龙的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又对天气的强对流变化心生畏惧,久而久之,人们就记住了这个传说。
传说的由来和意义
根据个人推测,古人对每年3-4月的天气突变深感不安,又不能做出合理的推断,恰逢3-4月,一个如湿婆般的慈母感动世人,两者一结合,就有了这么一个美丽中带着忧愁的传说流传了下来。
老话的意义在于,每年的农历3-4月,种地的农民彼此谈论到“掘尾龙拜山”,会提前预知到强对流天气的到来,这对提前预防农业损失,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早上风和日丽,但并不代表下午也依旧艳阳高照,大风大雨的预防很有必要。
例如咱们桂林老家水稻育苗,需要打地棚保暖和预防冰炮,但同时需要透气,每年的农历3月间,需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给地棚加固,四周堆田里的泥巴,两头打开透气,又得及时封住抗风抗冰炮。
说到农历三月天气阴晴,今年老天爷可算是又让大家伙儿开眼了。大前天中午温度高达34°,今天突然就下起了鹅毛大雪,一夜之间从夏天到了冬天。网友直呼又搞穿越了!
更有前几天榆社某乡的一场冰雹让盛开的梨花桃花和杏花一下子掉光光,果农今年又要绝收了!
农历三月正值谷雨前后,安瓜点豆的农忙时节,老话说“三月不忙活,秋收喝西风”。而对于三月的阴晴和雨雪,也有着许多的农谚俗语,比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可见农忙种植时节的雨水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三月最怕干旱,多年来老百姓得出来的经验是三月初七,17,27这三天如果不下雨的话,那么三月份的干旱就成定局了!而农历四月是怕洪涝天气的,如果初一下雨的话,那整个儿四月份一个月都要阴雨天气了,这都不是什么好兆头。然后农历四月12天气更重要,如果这一天下了雨,那小麦就要被泡在水里收不了。
明天就是农历三月24,阳历四月28号了,我们这里没有专门儿针对三月24的农谚和说法,但天气预报明天是个晴天,温度又将恢复到25°了。这忽冷忽热的感觉又要让我们的果树和庄稼经历严寒和酷暑了!这种激烈变化的温度,在农谚中虽然没有体现,但在历年的天气现实中却时有发生。题主既然把农历三月24提出来了,是不是有什么听闻了?
难道农历三月24的天气,也象“八月15云遮月,正月15雪打灯”那样,也预兆着什么吗?
这次只愿体温能稳定下来,别再忽冷忽热地折腾了,人们可以穿羽绒服御寒,可以穿半袖纳凉,可是果树和庄稼受不了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4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