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留言,有些不同意见。鲁迅是个文化人,不是政治家。他批判的对象,如章士钊、陈源、徐志摩、胡适、林语堂、周扬等,不是他的政敌,而是论敌。他的批判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立场。当然从批判的内容而言,有的是旧文化旧道德,有的是恶政,但大量的还是庸俗糊涂的观念,也就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他同情维护的主要对象是受压制歧视的弱势群体,如学生,平民,也包括当时尚处弱势地位的革命力量。他的作品尽管算不上革命宣言,但的确反映了他的革命性,不妥协性和叛逆精神,反映他思想的深刻和人格的伟大。《自嘲》中的这两句诗,一方面说明他身处孤立而不妥协的硬骨头精神和对弱者的慈爱,另方面也映衬他孤军奋斗反对旧势力和应对无耻文人的艰难。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两句诗,是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赋于了它新的意义。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不少鲁迅先生的诗文,但这两句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出自鲁迅先生的七言律诗《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那么鲁迅是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首诗,其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在《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中,记载了这首诗的创作情况: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
当日的中午过后,鲁迅先生写了一幅字,就是这首七律。鲁迅写这幅字,是因为在一次饭局上的承诺。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来上海的哥哥郁华,同时请了柳亚子和鲁迅作陪。作陪的柳亚子先生请鲁迅先生写幅字,过了几天,鲁迅便凑成一首七律送给柳亚子。
鲁迅写的这一条幅,柳亚子先生一直珍藏着,并在1954年捐给了国家。柳亚子在条幅上部写下一段文字:此为鲁迅先生在上海时亲笔题赠之作,其诗万口争传……….
■这两句诗之所以特别有名,是因为曾经出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诗也看出鲁迅先生尽管把所有的愤怒都指向了民族的劣根性,都指向了社会的最黑暗处,却也保留一颗柔软的内心,对于代表未来、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分外保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鼓励着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要以饱满的热情做真理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自嘲》。同时,也道出了鲁迅为了人民,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鲁迅弃医从文,他的笔就像一把刀,能刺伤人的心。在当时,鲁迅是受千夫所指的。但是,为了拯救人们的心灵,他不得不唯我独尊。
鲁迅笔下的文字,无一不是写出了人心的叵测,以及人性的弱点。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在五四时期搞文化革命毋庸置疑。
鲁迅笔下的形象深入人心,阿Q便是不可磨灭的形象,其形象之经典,几百年后依然存在用阿Q精神胜利法来自慰的人,而且,那类人和鲁迅笔下的形象大相径庭。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入木三分,他写出后,后人就不能再写,即便再写,也写不出什么经典来。因为,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达到巅峰状态的水平。
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及其迷信思想的毒害。为了拯救人们麻木不仁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劣根性而与世人为敌,更道出了他的煞费苦心。
鲁迅认为学医救不了国民的心,只有从文,才能深入人心,并振奋人心,让人们一致对外抗敌。为此,也道出了鲁迅为国为民的处心积虑,以及良苦用心,还有伟大之处。
鲁迅名副其实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有才学,且文笔犀利,小说和杂文都堪称经典。他的精神也值得世人学习。为此,我国设有鲁迅文学院,也就是专门研究鲁迅的文学作品及学习鲁迅的创作等。鲁迅文学院也开设小说之类的高研班。同时,鲁迅文学奖里,也设有小说奖……
所以,鲁迅是国人学习的典范,他的小说也有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其图书馆大量收藏他的作品,供世人翻阅及拜读。在我看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道出了:人要活出伟大,并备受世人敬仰,其备受千夫所指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走到最后,看到成功的曙光,才能活出自己理想的样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