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但孔子的儿子孔鲤却并无多大建树。这个情况应该是很正常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向弟子们传六经,都六艺。做为他儿子的孔鲤当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经过孔子的长期熏陶,与七十二贤人同列,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孔鲤只所以籍籍无闻,被认为很平淡。第一个原因,当然与他的个人天资相关,孔子并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把对他特殊照顾,为他开小灶。而是一视同仁,这大概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才会如此的。《论语季氏》有这样一段: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守庭。曰:‘学礼乎?’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鲤资质一般,孔子也没有对他特别的教导,所以,没有太大建树。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孔鲤去世的比较早,死在孔子之前。这一点非常关键。
孔子整理《六经》,述而不做。他给学生们传授的知识,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继承。当然,在整理删削增益的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儒家的思想倾向。孔子过世之后,他的弟子子贡、子张、子夏等等主持孔子的后事,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当然也是他们主持。假如孔鲤也和他父亲一样活到七十三岁。那么,孔子的后事的主持,他当然应该算上一个。他的学术主张和在儒学中的地位也就突出出来了。可惜,他去世了。
孔子创立了儒家。他完成了对六经的整理。因为他述而不作的思想,使的儒家哲学思想没有系统论述。《论语》是弟子们的追记。《易传》的思想也零零散散不是系统论述。子思在体悟《易传》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庸》与曾子的《大学》一起完成了对儒家立身处世的哲学思想的系统论述。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宋代朱熹把《大学》《中庸》《列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的重中之重。
因此,孔伋对儒学是有所建树的。孔鲤的表现就很平淡,很一般了。学术的发展,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蕴酿的。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只能在孔子之后,弟子们对孔子思想接收,酝酿之后,才会有新成果出来。孔鲤早早死了,便注定完成为了这个任务了。
孔鲤自己虽然很平淡,但是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厉害。这种隔代遗传的现象在文化和艺术史上层出不穷,很有意思。
京剧谭派艺术,已经传了七代。谭鑫培当时大红大紫,他的儿子谭小培就表现平平,而到了谭富英双厉害起来,成为四大须生之一。民国时期,曾有幅漫画,画的是谭家的祖孙三代,谭小培在中间,指着儿子谭富英说:“你父不如我父!”;对谭鑫培说:“我儿强似你儿!”大家看了都会心一笑。
孔子祖孙三代,与这幅漫画也很匹配。
除了孔子之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家,也是这种隔代遗传。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到儿子杜闲,就很一般,到杜甫,成了诗圣。
梅兰芳家也是一样,梅的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到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也很一般,到梅兰芳这儿,成了艺术大师。
在孔子的眼中,儿子孔鲤和其他弟子没啥两样,并没有藏了什么”秘笈”私传孔鲤。
有两个事例可以解答。
一个是,有弟子看孔子德行这么高、技能这么多,就认为孔子对他们有所隐藏,没有倾囊相授。孔子说,我没啥可对你们隐藏的,我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你们眼里,隐藏了什么?
另一个是关于孔鲤的。陈亢也认为孔子会教儿子孔鲤额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就问孔鲤:”你从老师那听到什么特别的说法吗?”孔鲤说父亲只是要我学《诗》、学《礼》,其他的倒没听说。陈亢这才打消了怀疑,说自己”闻一得三”,”诗、礼”这是对弟子们的普遍要求,还能了解到”君子远其子”,意思是孔子对弟子都一视同仁,并没有私心。
至于孔鲤的成就很小,我想可能有这三个因素:一是孔鲤五十岁就去世了,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黄金年龄;另一个是孔子在鲁国被排挤而周游列国,当权者也不会任用孔子的儿子;还有,在《论语》中并没有记载孔鲤的有价值的言论,或许资质真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