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交给了徒弟,只是第一步,徒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才能学的好,学得扎实。
师傅教的只是基础或者一个法门,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是抛砖引玉,而真真能学到多少东西,修行到何种程度,就看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就像路边理发店的师傅,他剪了一辈子头发,实际上也只是一个不懂得理发的门外汉,你跟他说这样剪不对,他就会说,怎么不对呢?我一直这样剪啊,所有人都这样剪啊。这种人做你的师傅,首先你很难反驳地位比你高的人,其次他根本不懂,你也不懂,但是他认为他比你懂,你只能听他的话,这样怎么进门,这种人怎么带你进门。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有的人根本就无心带新人,但是公司分配给他,他就敷衍着带,这样怎么进门,
师傅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不论他是否名义上是你的师傅,还是说只是你身边一个富有经验的同事,或者你的亲戚,总之有一个有正确经验和知识并乐于带你的人真的很重要,
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办公室,里面他们老是说忙,不肯带我,其实他们经常有时间在那里玩手机,出去抽烟,或者看看视频,但是工作起来又说忙,我问有什么可以帮忙,又说我一个实习生帮不了忙没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周,后来有一个出差回来的前辈,看到我一个新人,就很乐于主动带我,被他带着出去走了几天,发现,其实我能做而且要做的很简单,如果第一天,公司其他吊毛乐意花费一两个小时跟我说说,我一开始就个七八成了。(实际上前一周我还特意按他们的要求加班留在那里,是他们说教我东西留在那里,然而他们都聊天,不教我东西,我也不觉得他们真有多忙,一创业公司,在我眼中毫无规划,当然他们不这样觉得)
扩展资料: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大学》提“真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1、师父能交给你的是现成的技术和方法,但是真正的行业高手要有自己的体会和创新,甚至要提出一些行之有效行业认可的新见解和新技法,最牛逼就是对本领域认知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大的扩展甚至颠覆,从而推动这个领域极大地发展。(比如爱因斯坦,牛顿)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整个领域在方法论,认识论,甚至哲学层面的已有知识有深入,全面的掌握,然后进行系统反思,从而取得创新成果。整个过程,老师能做的就是交给你现有技术,引导你打下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后面的路基本上靠自己苦心孤诣。
2、即使现有技术,最先进的部分,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方法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各人的三观不同,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不同,对该领域技术、方法,哲学知识的体会也千差万别,进而对先进技法的认知和运用效果也不一样
3、做人,知识积累的过程和人本身的性格,意志,人缘都有关系,因此更是各有各的缘法。
因此高手之间的比拼,从来都是综合素质的比拼,绝不仅仅专业方面功夫。老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学出来也是千差万别。何况很多时候总有或多或少的”“因材施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