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是我的故乡,江阴是个好地方。
江阴古称暨阳,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在历史上,江阴先后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
先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记得读小学时给在江阴老家的好公好婆写信,地址会写上“江苏省苏州专区江阴县要塞公社红星大队14小队卢家村”。1983年江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1987年撤县建市。
老家卢家村20多户人家全都姓卢,听老一辈人说是清朝晚期由北方卢姓两兄弟来此繁衍定居而成村的,村里人都是至亲,最远关系的也只是才出了五服的本家。
我们村在上海的亲戚很多。四十年代,族里的卢金才、卢云才、卢林才兄弟三人到上海鼎新染织厂做工,卢金才还当上了领班,先后带出了村上的族人和自家亲戚一二十人到厂里打工,以至于村上大部分人家有人在上海扎下了根。他们三兄弟在村里盖了一幢宽敞的二进院二层楼屋,是方圆十里之内绝无仅有的,乡里人称之为“楼屋”,远近闻名,成了卢家村的代名词。前面两间各50多平米的厢房无人住,一直给生产队做着队屋库房。他们三人又是我外婆(老家称舅婆)的亲表兄弟,与我家亲上加亲,小时候回老家时常在他家楼上打地铺睡觉。
五六十年代,也正是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每当寒暑假,在上海的第2代子弟们常常结伴回乡,往往是一家几个孩子,小伙伴们在上海十六铺大达码头集结,买1.8元的船票乘上长江大轮一夜乘到江阴码头。各家叔叔伯伯挑着箩筐前来相接,年龄小的就坐在箩筐里让长辈们挑着,年龄大的就跟着步行。路程有个十来里路,感觉是相当长的。只要到了高桥,便知道已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再过个三四个村庄便到了卢家村。
江阴人称爷爷奶奶为好公好婆,我好公身高1米78,身强力壮,力气又大,是种田的一把好手,加之为人豪爽,远近闻名。又因为好公五六十岁时就留了一点胡子,在这一带名气不小,乡里人都称他为“毛胡子”。
家乡有句俗语“离城十里不算乡”,我们村离板桥只有三四里路。因此,好公经常带我们去高桥、板桥玩。
板桥沿河成街,南边的人家北面临街,南面临水。板桥并不大,是典型的江南小集镇,由南向北,跨过一条石板桥便到了街的中心,呈丁字型。小街东西走向,很窄,3米多宽,百十米长,中间是一条两边有凹型车辙的青石板路。两旁是店家,有布店、肉店、茶馆店、饭店、铁匠铺等。过桥往西走不远,有一家是收购生猪的,好几次随着大伯父、小阿叔送猪到此卖掉。街上有家南北货的杂货铺,是村上人到板桥必去的,因为外面寄到村上的信都放在这家店里的一个大布格子袋里,成为寄信收信的集散点,大家在此寄信,顺便把村上人的信带回村去。到板桥,好公照例要带我们去一家饭店吃碗小馄饨。那家茶馆店更是好公晚年七八十岁时常去喝茶的地方,一去就孵上大半天。
沿着板桥的石板路往西北方向走,两边都是农田,不远便到了高桥,感觉高桥比板桥大,更有大镇的味道,店家多,范围大,人气足。再往北走便到了江阴县城,叫澄江镇,江阴的简称也就叫“澄”。那时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数中山公园了。当然,名气最响的是要塞炮台,又称江阴要塞,去过两次。黄山炮台享有“江河门户”,“镇航要塞”之称,自古为军事要地。如今,这里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值得一游。至于关于要塞炮台的故事那就多了,不以专篇来写是讲不完整的,此处只能忍痛略去了,待有机会再聊。
江阴发展飞快,城市化程度很高,始终位列国内县级经济前三强行列,有些年还连续荣登榜首。要塞公社本身就地处县城周边,2001年6月就并入澄江镇,实行城市化管理,卢家村也就纳入城区范围了,村子荡然无存,现在只留下一座卢家桥,还保存着老家的一点痕迹,保存着一丝念想。
江阴市,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江阴位于中国华东,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东接常熟、张家港,南近太湖,西连常州,北枕长江。
江阴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江阴文化属吴越文化,江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江阴城市精神为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江阴市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强,以本土乡镇企业起家,是城镇经济领航者。江阴誉为“中国资本第一县”,有43家上市公司[2] 。2016年,江阴有9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先后获得150多项全国性荣誉,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14年蝉联榜首。
江阴人很有钱,GDP占据无锡市的一半,对于一个县级市而言是很厉害的!江阴名人也很多,著名的华西村可谓是无人不知。江阴欢迎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