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味精会发生什么?”
不到一天,已经有近百万阅读量,一时间引起很大的反响。
“味精有害?味精里有添加剂?还能好好吃味精吗??”
味精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答案抢先看:
具体来说,味精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分为:
糖化,发酵,提取,精制。
【主要工艺流程】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是以粮食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提纯的方法制成谷氨酸钠结晶的。
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
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
味精生产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工艺阶段[1]:
(1) 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2) 种子扩大培养及谷氨酸发酵;
(3) 谷氨酸的提取及谷氨酸单钠的制备;
(4) 味精精制。
简而言之:
糖化,发酵,提取,精制。
【糖化】
我国用发酵法生产味精,一般是使用淀粉作为原料。
但到目前为止,生产上所采用的的谷氨酸生产菌均不能直接利用淀粉,也基本上不能利用糊精作为碳源。
因此,当以淀粉作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为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这个过程称为“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
味精生产中,普遍采用中温淀粉酶或高温淀粉酶液化、高转化率液体糖化酶糖化的双酶法制糖工艺。
具体如下:
首先是将淀粉经由淀粉酶液化生成糊精,再由糖化酶将糊精转化为葡萄糖。
【发酵】
首先:
将糖液和其他配料配制成培养基,装入发酵罐,进行实罐灭菌。
然后冷却,接种。
最后:
流加尿素或氨补充氮源,流加消泡剂消除泡沫,再供给无菌空气、搅拌并控制温度。
在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中,一般采用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
【提取】
谷氨酸发酵完毕,发酵液中的谷氨酸含量一般为4%~8%,并以谷氨酸铵盐形式存在。
此外,还含有:
其他的氨基酸以及残糖、有机酸类,微量无机盐及悬浮在发酵液中的大量菌体、蛋白质等固形物质。
提取氨基酸的方法主要有:
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等电点、离子交换法,盐酸盐法、锌盐法等几种方法。
当前各味精厂主要采用等电点或等电点-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优点是能节约酸碱用量、产品得率高,易于操作等。
与这两条工艺路线相对应的主要设备是:
等电点罐和离子交换柱。
此外,还有离心分离机、酸和碱高位槽及调配罐等。
【精制】
从发酵罐中提取的谷氨酸,并不就是味精,而仅仅是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
要将谷氨酸制成味精成品,首先:
应将谷氨酸与适量碳酸钠或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制成谷氨酸钠溶液。
然后:
经过脱色、除铁、过滤等工序除去色素、铁等杂质;
最后:
通过减压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干燥、过筛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制得纯净的晶体味精产品。
【总结】
具体来说,味精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分为:
糖化,发酵,提取,精制。
“超哥话食”,专业“话食”,用心“话食”。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味精生产工艺流程[J].医药前沿, 2014(35):50-51.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因为面筋是从小麦里提取出来的)。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味精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上增加了一种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用了它以后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