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且计算方式也是很准确的,和现在一样,均以太阳在这一天的照射时间最短为冬至日。测量办法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测量它在正午时影子的长度。这套测量工具叫做“圭表”,直立地面的杆叫表,水平于地面上测量影子长度的标尺叫圭。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将圭表南北放置,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则影子最长。而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则影子最短。
《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记载,在冬至日和夏至日这天,影子的尺寸。“冬至日晷长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长尺六寸。”当然古代的尺寸长度跟现在的标准不同。根据这个办法,古人就可以测算出冬至的具体日期,甚至二十四节气也由此计算拟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全靠天吃饭。所以掌握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等变化就至关重要。所以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期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以冬至这一天为基础,即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分法没有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均匀的因素,所以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有些许误差。
所以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历朝历代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是有假期的。汉代称冬至为“冬节”,官方举行“贺冬”的仪式,官员们互相“拜冬”像拜年一样。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更像过年一样,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以后,冬至时要祭祀祖先,明清时皇帝举行祭天大典,民间也会同样祭祖。故而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而我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吃货民族,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吃这一项。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北方多吃饺子;山东滕州喝羊肉汤,江苏苏州喝冬酿酒,均寓意驱寒;江南水乡吃赤豆糯米饭,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潮汕、闽南地区吃汤圆,把冬至当团圆节来过等等。
故今日冬至,理当庆祝。祝各位冬至愉快,福泽绵长。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或22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也被称作“活节”。农历的冬至,是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来的日期,后来是由朝廷钦天监等相关机构推算。
起源
冬至,古称“日短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
古人认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在当时,全国放假,人们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中心的位置,定此地为土中。相传“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出来的,因此有了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注:土圭法测影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冬至日农历具体哪一天,都有朝廷专管天文地理的机构测算再上报,比如:太常寺、司天监、钦天监等,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习俗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冬至节,朝廷和民间历来都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在冬至祭祀的活动。目的在于消除疫疾,减少荒年,祈求国民安康富足。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心。因各地习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有差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医治受冻的百姓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而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地区,冬至则有着吃汤圆的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不同的饮食风俗,赋予的是相同的期盼与祝福,那是对健康团圆的向往与期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