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要倡导一些正确的习惯和使用观念,使得合理的正确的使用耳机,不但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也同时能够较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听力,爱护身体的健康。
1、树立健康的耳朵保护意识:这个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简单的事情,只是需要一点点的控制力。合适的音量,应该是你在正常环境里(正常环境是指白天的日常室内环境)的听音大小,如果你在正常环境里都听的很大声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你的音乐观念不够正确,任何音乐都不是说越大声就越好,而应该是恰恰好能把细节表现出来还不达到过载的程度。第二:你的耳朵已经听力下降了。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减小音量到正常范围,并且约束自己习惯,否则就会进入越大声耳朵越差,耳朵越差越大声的恶性循环。也许还有人反驳说为什么我听很大声,而且经常听耳朵都没有问题呢?笔者的解答是,人的耳朵,尤其是在青年时期自修复能力很强,所以过载之后的短期反映不是非常突出,而且耳朵好是要做医学测试才能判断的,个人主观臆断不能作为标准,你现在没问题,不能说明你10年后进入中年了耳朵依然很好。所以,标准化你的听音才是正确之道。
日常环境下的听音规范了以后,在吵杂环境里可以适当的提高随身听输出的音量,但是范围幅度应该控制在25%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依然无法听清,那么正确的方法是应该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一,更换耳塞或者耳机,平头耳塞和 开/半开放式耳机的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比较差,所以选用封闭式的耳塞耳机是比较理想的,ER系列的耳机的密封方式,基本可以过滤掉外界60%以上的噪音,非常适合在吵杂的环境里使用,因为过滤噪音,所以一般使用者在外界噪音过大的情况下都不会将随身听音量调到过大,这方面上讲的确保护了耳朵,但是同时请注意,外界噪音被隔离60%就意味着外界警示提醒的声音信号同样要被过滤掉60%,所以存在不安全隐患,请格外注意!同时这类耳塞(包括舒尔的ExC系列)价格都比较高,多在千元左右或以上,所以用户局限性也比较大。第二:便宜便捷的解决方案,为了你的健康,请您关闭随身听,拒绝在过分吵杂环境下的使用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2、培养劳逸结合的欣赏习惯:乐迷爱音乐可以不吃饭不休息,一直听下去,听的要死要活,这种精神虽然很执著感人,但是笔者并不提倡如此,听音乐如同看书或者锻炼,都讲究劳逸结合,过长时间的聆听会造成耳朵压力过重超负荷工作,造成听力损失损害健康。我估计很多朋友都有听音乐时间长了听到耳朵“出油”的境界,实际上这“油”就是耳朵自我保护而分泌的物质,这也是一种信号,告诉你,我累了,需要休息;而且人的耳朵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适当的休息能够将你的耳朵保持在一个灵敏、健康的状态,成为“金耳朵”是很多喜欢音乐朋友的梦想,保持耳朵的状态是这个梦想的前提,所以注意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根据音乐类型的不同,长短有不同,过分激烈的音乐,比如摇滚、快速流行音乐、大动态交响乐等,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一下,也就是听一张CD的长度应该休息15分钟左右,轻音乐,人声,较慢的流行音乐等可以10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并且不要天天都使用,当然根据耳塞耳机器材的不同时间也有变化,上面说的时间是标准耳塞的长度,插入耳道的密闭式耳塞应该减少20%的时间,而耳机可以适当的增加15%左右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大家爱护自己的耳朵,因为笔者始终坚信“有较好的耳朵,才能听到较好的音乐。”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要倡导一些正确的习惯和使用观念,使得合理的正确的使用耳机,不但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也同时能够较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听力,爱护身体的健康。
1、树立健康的耳朵保护意识:这个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简单的事情,只是需要一点点的控制力。合适的音量,应该是你在正常环境里(正常环境是指白天的日常室内环境)的听音大小,如果你在正常环境里都听的很大声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你的音乐观念不够正确,任何音乐都不是说越大声就越好,而应该是恰恰好能把细节表现出来还不达到过载的程度。第二:你的耳朵已经听力下降了。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减小音量到正常范围,并且约束自己习惯,否则就会进入越大声耳朵越差,耳朵越差越大声的恶性循环。也许还有人反驳说为什么我听很大声,而且经常听耳朵都没有问题呢?笔者的解答是,人的耳朵,尤其是在青年时期自修复能力很强,所以过载之后的短期反映不是非常突出,而且耳朵好是要做医学测试才能判断的,个人主观臆断不能作为标准,你现在没问题,不能说明你10年后进入中年了耳朵依然很好。所以,标准化你的听音才是正确之道。
日常环境下的听音规范了以后,在吵杂环境里可以适当的提高随身听输出的音量,但是范围幅度应该控制在25%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依然无法听清,那么正确的方法是应该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一,更换耳塞或者耳机,平头耳塞和 开/半开放式耳机的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比较差,所以选用封闭式的耳塞耳机是比较理想的,ER系列的耳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1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