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安全不用以车身颜色区分,学会用灯才会最安全
网传白色汽车会更加安全,原因为白色车身反光能力强,在夜间照明条件不好的路况中更容易被发现。这种说法不能否认有其科学依据,但对于汽车而言总是有些穿凿附会了,因为汽车有灯。不论汽车车身是白色还是黑色,在照明条件比较差的路段行驶,能起到最佳警示效果的是前后尾灯,下面来看一看灯组的功能与结构组成吧。
1:前照灯
夜间驾车不论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路况识别能力),还是为提醒其他车辆或行人注意移动车辆的存在,相信所有人都会打开车灯驾驶。在具备照明的路段中使用近光灯时,前照灯会以照明灯起到铺地效果,以亮度较高且颜色特殊的是示宽灯起到辅助识别效果,部分车辆会用降低亮度的散热光日间行车灯替代示宽灯。有两组灯分别起到照明与警示的作用,此时只要有眼睛且功能正常的人都能从前方看到汽车。
2:尾灯
尾灯的结构组成更加丰富但不起到全时照明作用,其中只有挂入倒车档后自动点亮的倒车灯起到辅助照明作用。剩下的常规灯组包括示宽灯、刹车灯,部分尾灯会集成雾灯;在夜间驾车时红色的示宽灯会达到有些刺眼的程度,那么已经刺眼了难道还起不到警示车辆存在的作用吗?在雨雾等特殊天气中,红色且为散射光线后雾灯照明效果非常理想,在非可视范围内看不到车身但总能看到雾灯,这是真正起到汽车安全保护的警示灯。
3:日间行车灯
在白天驾车时浅色车实际更不安全,因为在强烈白光下浅色车很容易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类似于雪盲导致的识别障碍;但关于这一缺点各大车企却只口不提,原因下文解释。为了提升车辆在白天行驶车时的识别度,日行行车灯应运而生;这种灯多以散射光线的LE灯珠组成的灯条为主,在日间驾驶可以通过相对刺眼的灯条提升车辆的识别度。日行灯从出现到普及,初期在欧美地区实现了交通事故率的大幅降低,所以国内汽车也基本将日行灯作为标配配置。
综上所述,汽车的安全不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真正起到安全警示作用的并不是车身颜色,而是有前后灯组带来的各种警示效果。有了这些灯组技术车身为半透明也能被及时发现,没有这些灯组即使是镜面反光车身也夜间也会消失在黑暗中。所以以颜色区分汽车安全等级,这种说法绝对是穿凿附会,且如综合制造成本而言则可定义为谎言。
汽车车漆有金属漆和普通素色漆两种,金属漆指漆水中加入铝粉调和的特殊混合漆,物料成本的提升自然不用赘述,重点是混合后对喷涂工艺要求更高。而白色漆也有所谓的金属漆,指混合云母片甚至是珍珠粉(实际成本不高)的加强漆面,不过绝大部分白色汽车都不用这种漆,因为成本还是会更高。普通白色漆就是普通漆,其物料与施工成本会比一台金属漆的汽车低1K左右,能节约制造成本才是所有车企都说白色好的原因,言尽于此了。
内容:原创发布
很高兴为大家解答。
浅色的车比深色的车真的更安全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组研究结果。
1、2002年,西班牙对1993-1999年57472起车祸进行过调查,显示浅色的车(白色或黄色)被无辜卷入事故的可能性较小,黑色车则最可能被撞。但二者差异很小。
2、2003年,《英国医学期刊》(BMJ)发布了弗内斯·S等人对新西兰奥克兰1998-1999年571起严重车祸以及588个对照组的统计结果,银色车辆卷入严重事故的几率最低,白色要高一倍,而棕色、黑色和绿色的车又要更高一倍。但调查者也认识到,新西兰不下雪,银白色更容易辨识。
如此反复,是要逼疯我们吗?随后,又有以下这样的研究结果出炉
4、2007年莫纳什大学事故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了1987-2004年的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855258起较重车祸,认为白色车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最低。
在白天,黑色车碰撞的几率比白车高12%,灰色高11%,银色10%,红色和蓝色高7%,其他颜色与白色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清晨或傍晚,黑车的事故了比白车高47%,银色则高15%。
而在夜间,大部分颜色的车(包括)都和白车差不多,只有红色和银色较高(高10%和8%)。不过澳大利亚下雪的地儿也不算多。
5、国内大陆汽车俱乐部(CAA)也曾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ACL)曾经共同进行的汽车颜色与安全性研究表明,汽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车况、驾驶操作等因素影响,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视认性影响——也就是说,“汽车颜色与安全密切相关”。在天气晴好条件下,浅色系汽车视认性佳,颜色安全性高,而黑色车的事故发生率最高。
这些研究结果也存在矛盾,例如银色和白色到底哪个更安全,还有研究表明粉红色是最安全的颜色。
总之,没有更权威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
仅参考已有的研究,白色银色车被撞的几率似乎也许可能要小一些,黑色深色车可能略高。
即便不同颜色的车辆存在被事故率差异,也微乎其微,远低于其他因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2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