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太认同,在没有较为可信的证据前,一切推理都不能作为证据。
从分布来说,客家人这个族群是分散的,据我所知,北至江西九江,至吉安,至赣州,至惠州,东莞,深圳,从北到南大概的分布,这能说明客家人南迁的脚步轨迹,的确有南迁的迹象。而越往南之后,分布越广,福建,广东,广西,这是东西方向的扩展。(有更北的欢迎告知)
以前是没有客家人这个称呼的。试想,当你们家族迁移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当地人会给你们取一个名字或外号用以称呼你们的族群,由于他们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跟你说话又不同,于是他们把你们跟其它一些如畲,瑶,黎等少数民族视为类似的“其他”少数民族,于是每个地方人都各自给你们这些外来人在书上记载了多个不同的名字,比如来到福建叫你“山畲”,来到广府叫你“捱佬”,潮汕叫你“狰客”,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相同的一群人,也是为什么尤其是广府要贬低蔑称客家的原因。为什么远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九江,相差那么远的人是一个族群的人? 我想是因为血脉相同,文化相同,当然最具识别度的是“客家话”“捱话”。
众所周知语言是会受到影响的,但你难以相信,远在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的人现在仍然能够沟通。这让你不得不感叹“客家文化”的坚韧性。各地客家人分开都上百数百年了,但是仍保留了其底蕴。事实上多了解一下客家人的聚族而居,依山隐居的习性,就会发现这群人为什么能够保留很多古旧时候的文化,甚至血缘关系。拿山区的纯客家地区来举例:祖先来到这里开荒,少数原住族群则被隔离,他们建立围屋祠堂,聚族而居,不与外族通婚,配偶皆从客家族群优先,若人丁兴旺,则有族人外出建立功业,新建围屋,开祠立宗。这不是故事,这是根据史实和现象所描述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客家文化比较孤立,血缘也比较孤立,纯粹的血脉说法。
回到题目,那我们知道客家人是南迁的,但是是从哪个位置开始南迁的呢?我刚刚提到九江修水有客家人分布,那更北的分布还有吗?欢迎告知。但是无论如何应该很少、极少了,连湖北都极少,更不要说溯源至河南了。所以我大体上不认可河南南迁。我想从九江一带可以尝试寻找和想象推理,那是长江一带,那片地区不也是中原吗?在周朝至战国诸侯的时期,那一大片都是楚国的属地,楚国的人民!现在比较认同楚文化的是湖南湖北,但是若南迁的话,当时那批人,会往哪迁比较适合呢? 对了,江西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区!
楚人比较崇信巫文化,东皇太一,司命星君等都源自楚文化。在屈原的文章里,那些吟唱,祭祀,语调仿佛能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在客家文化里,很古之前都是很看重端午,清明这些节日的,而相关丧葬、祭祀,也挺像那回事。而至于其它文化,像围屋,建筑风格,梅州有围拢式,赣州有方形迷你式,有像乔家大院那样围城一样,还有福建圆楼那样的,建筑随着当地的建筑资源不同会有一些差异,不过建筑功能,的的确确是汉人城防式样的,可对比一下山西大院,徽派大族,河南望族门第,还有一般都城防布局,也希望看到专家的研究对比异同。
在客家话的语调上来说,以前被叫做“捱话”,就是指它的语调特色,可能比较抑扬顿挫,生涩拗口,有一种“捱”着说的感觉,不单是“捱”特称自己。这种“捱”调,跟广东话里的“平”调,有一种差异。在很山区的客家人,他们的常用语如“暗田归细”“煮旧”“色亚”“毛”“戏辽”其实是“安曾归去/兮”“煮昼”“食夜”“无/冇”“去玩”。有一些“安曾”“捂曾”“邪”“兮”“莫”这样的语氏和语气辅词,所以我有理由怀疑,客家人是楚人中的其中某一代人。
另外,由于客家人南迁不可“屁免的跟原住人产生了融合,如有一部分原畲族人。但我知道的畲族蓝兰等都已经同化说客家话了,所以我无法知道畲族最初是讲什么,作为没有那么发达的少数名族,我想应该也是没有文字的,古时候跟汉族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说客家人即是畲族,则很难解释迁移,“少数”,还有诸多的生活文化,只能说“少数者跟随大部队,并逐步的融合于洪流其中”,毫无疑问二者都是这片土地的原生族群,都是这片土地正宗的主人。那些搞歧视的就别逼逼了
无图可配。干看👀 。要不你看看我别的文章[吃瓜群众]
客家人不可能是河南人,
因为历史上明朝以上也从来没有任何记叙,客家人的出现,是因为明朝弘治时期,王阳明在赣闽一带剿匪,直接把一群隐居山林的小数民族引了出来,然后通过教化,不断地进入人们视线,直到清初,大规模南下广东寻找平坦的安居地方,被当时清朝的县官记录在客籍小黄本中,由于客家人从未服过傜役又没交纳过任何税项,所以客籍户口只相当于临时居口的存在,金田村起义的真正原因,就是客籍人口要争夺当地的科举名额而暴发的,
所以客家人只是从江西,福建的山林中南下到广东,客家话也只是,客家人在明朝开始学习汉语,元音又说不好,粤语又跑调的混合语,乱七八糟,半普半白,不伦不类。也许战国时期的山越,指的就是他们。。。
汉,唐,宋都在山林隐居,未纳入朝庭管理,所以说汉人是很顽强,
称第57个未确认的小数民族更合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3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