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撤销。
深圳经济特区是在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时在原宝安县沿海地域划定设立的,与非特区之间建立经济特区管理线,并设立检查站对进出特区货物及人员实行通行管理。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建立,在强化深圳特区的管理,充份享受特区的特殊政策,充份发挥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等各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为深圳的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随着特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客观上给深圳经济特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而原来管理线内的特区范围,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特区管理线不仅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还成为制约特区发展的瓶颈。因而,撤销特区管理线,正是出于适应深圳更进一步发展的考虑。
其实早在国务院批复撤销特区管理线前的2010年, 特区范围已获批扩充至深圳全境,原特区内外实行统一政策,特区管理线已名存实亡,撤销的批复只是走流程而已。
撤销特区管理线,深圳全境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不仅缓解了特区土地紧缺的矛盾,而且将使深圳在进行更完善合理的城市布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以及生态环保、区域内外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都带来较大的积极作用。
1月15日,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国务院发布《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关”,设立于1982年6月,建在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这条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是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的一道“二线关”。
对于老深圳来说,”二线关”是抹不去的记忆。当年过关要凭借边防证,边防证还要防止过期。坐车也要下车步行检证过关。
2009年,深圳加快城市化进程,次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龙岗宝安被纳入特区,实现关内外一体化,但“二线关”这道特区管理线却一直存在。随着二线关的查验功能大大弱化,2013年,深圳市政府发改委宣布开始推动撤销“二线关”工作,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
2014年7月,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至此,深圳“二线”这道特区管理线“名存实亡”,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安全岛、岗亭等设施。2015年起,深圳对南头等关卡着手改造,拆除建筑,打通道路,昔日的关卡变成通途。
客观说,二线关的存在,守护着深圳的治安,但也给城市发展、交通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关卡的存在,使得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城市面貌差别明显。此外,交通影响不小,一个是交通不畅,塞车常有;二是因地域管辖,排水设施跟不上。以前在南头,堵车 ,朋友坐在轿车里,眼睁睁看着水漫进车内,如今再也没有此类遭遇。
深圳人对于二线关有着深刻的烙印,白芒(白忙)、南头(难头)、布吉(不急)等几个关卡的谐音一直影射着深圳人对关卡的态度。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启动,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拆除束缚的深圳,更加名正言顺地放开步子,满怀信心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