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归集一下三位开国功臣的死因:
李善长:1390年,因胡惟庸案发并处死,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受株连;
刘基:因领导浙东集团与胡惟庸的淮西集团党争,(1375年)失势后胡惟庸被朱元璋派去看望,服药后病情加重去世;
宋濂:1377年因胡惟庸案其孙受牵连,遭到流放,在途中病逝。
从三个人的死因来看,都与胡惟庸有关。
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前后株连达三万余人,时间跨度十几年,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李善长、刘基和宋濂,作为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开国功臣,不得善终的原因有三:
1.直接或间接参与党争
从上述死因罗列来看,三位开国功臣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参与党争。朱元璋称帝以后,李善长曾任左丞相、刘基受封诚意伯、宋濂为太子老师,全都位极人臣,在朝中有极深的城府和人望。然而都是文臣谋士,他们并不了解朱元璋。
尽管跟随朱元璋多年,但朱元璋把他流氓、为求生存而作奸犯科的一面藏得很好,对天下英才礼贤下士。
只是这是打天下必要的技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明朝与宋朝不同,朱元璋一面将官员的俸禄定得特别低,同时也相信“暴力征服一切”,绝不搞“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光一个贪污就可以株连几万人,更何况争权夺力、欺君谋反呢?
李善长,早早退休,却不是对朝堂之事不闻不问,他多次获得胡惟庸要谋反的线索,却不上报,在朱元璋看来,这与谋反的共犯没什么区别,试想一下,一个跟随你是十几年的人知道有人要害你却不加你提醒,你觉得这个人是站在谁那一边的?
刘基更是直接领导了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内斗,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仅仅是开国便形成如此政治风气,有着几十年斗争经验、十分务实的朱元璋可不管你什么浙东、淮西,你们都是朱家的臣子,能将你捧上天,也能转手灭掉你。
所以在利用胡惟庸打倒刘基七年以后,胡惟庸也被朱元璋诛杀。
宋濂则是管束家人不利,圆满退休却是不能善终,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力保下处以流放。
2.君权至上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驱逐蒙古人,一步步将天下的权力收入怀中,尽管在承袭元制的基础上仍设有丞相,但朱元璋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想方设法将权力永远保存在朱家子孙手中。
他通读汉代外戚干政、唐代宦官乱权的历史,直到将胡惟庸放纵得骄奢谋反,才动起刀子。
从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来看,朱元璋早就想通过大加杀戮,以整顿官僚体系,重新树立与前朝均不同的政权结构,从而将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李善长、刘基、宋濂聪明一世,却在最危险的建国初放松了警惕,对“兔死狗亨”的历史规律心存侥幸,误判或是没有预料到朱元璋暗藏杀机。
作为最具权威的三大文臣,仍不知收敛和低调,直接被朱元璋当成首批需要剪除的目标,不仅不得善终,还由此牵连家人。
3.为继承人清理门户
胡惟庸案发生在朱元璋执政中期,此时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与他的冷酷权谋相比,太子朱标显得文弱不经。
在朱元璋看来,朱标极其容易被文官蛊惑,因此有必要替自己的儿子扫清执政障碍,文官武将,一切有一定权势足以威胁到朱家统治的人,无论其功劳多大,都难逃被杀的命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幸存的功臣有耿炳文、郭登,都是极其低调,懂得知时势而退,早早交出大权,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们的理由。
再对比胡惟庸,公然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枉法诛杀良民,只此一项就逆了朱元璋的龙鳞,然而他自以为位高权重,朱元璋不敢对他如何,实则早已是温水中的青蛙,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胡惟庸不懂这个道理,李善长、刘基、宋濂也不懂,虽然在世人看来,他们罪不当诛,但遇上经历过人世黑暗的朱元璋,也只能自认倒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1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