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票贩子”黄牛票“这个词,为何借用的是黄牛?
提到老黄牛,科学兴农想到的就是田间任劳任怨犁地劳作的形象,鲁迅有诗写到:“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牛(黄牛)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公认的高大上形象,黄牛即便是上了餐桌上也依旧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是缘何任劳任怨的黄牛形象同大家如今所鄙夷的“黄牛党”,联系了起来呢?
黄牛党在如今的意思大致是指代那些倒卖票的群体,而且这个词汇全国一致性的都指代了倒卖票的一个群体,真的考证起来可能还真的有些难度。查阅了一番资料目前来说能够得到大家所共识的是,源自于上海当地对于这类人的一个称呼而延伸出去,在上世纪社会还在流行粮票的时候,那时候社会上的一些地皮流氓,没有正经工作的一些群体则趁机疯抢票,然而再以高价倒卖,说投机倒把也似乎也不为过,当时抢票的场景人们形容的说法是:如同骚乱的黄牛一样,场面十分的混乱,人们因此将这一群“疯牛”称之为黄牛党,逐步也就流行到了全国范围。
对于黄牛的另外一个说法原有是因为当时的黄牛大多穿了黄色的马褂,然后拉人,也就是俗称的拉车人,脚夫,后来一些有钱人会拜托这些车夫去票行购买票券,而车夫则从中赚取差额,而这些票也就被称之为了黄牛票。
在如今每逢春节,买火车票的时候更是成为了黄牛党群体出没的时刻,一张火车票经过黄牛之手后价位翻翻,甚至目前所谓的黄牛已经逐步走向正规化,比如说某软件平台提供了自动抢票功能,利用自身的服务器在能够为客户抢到票的情况下,收取一定的额外手续费,从本质而言何尝又不是黄牛行为呢。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又有何公平可言?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不求为社会做出多么突出的贡献,但是至少起码不能再为社会添堵,黄牛行为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的运转秩序,引起社会秩序的不和谐。在此尤其值得警惕!当然在我们自己抵制黄牛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相关发票(发售)单位是不是也存在某种漏洞,如果能够杜绝漏洞,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黄牛行为?比如说火车票严格执行实名制,一人一票,乘客尽早进站,加开车次,避免给黄牛机会。
以前票贩子的一个俗称,是上海人给票贩子另一种叫法————黄牛党。
而当时票通常所指的是购物票,现在主要是指火车票。而票贩子源于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物资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因为生产的产量不能按照市场需要生产,同时生产能力低下造成各种日用工业品产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而国家采取的配额管控的做法,其中之一就是购物的配额发放,一般发放的数额都比较有限,部分人需要的购物票能购买物品的数量少他希望多买,而另一部分又因为不需要购物票所能购买的商品。因此自然产了购买和出售的欲望,出现交换,而普通人不太可能直接找到想与他交换购物票的人,因此中间人就产生了,而从购物票交易的需要从交换的过程中获得财富,以驱动他从事中间人的角色,因此买和卖购物票在他那里产生了。
而在旧时的上海拉人力车的从业人员为便于识别一般穿黄色背心,而黄包车因为价钱便宜,成为旧时上海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人力车的从业人员则被戏称为“黄牛”,而人力车也因此老百姓称为“黄牛”车。随着交通的发展,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使得人力车从业人员长期需要到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活动,而对这些场所的运作方式异常了解。同时对一般乘客而言火车、汽车票比较难买到,而从事人力车的车夫恰好具有这个能力,因此开始有人从事代理购买车票的业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车从业者基本从历史舞台上(旅游光观的特殊形式不计算在人力车从业人员内)消失,而产生了部分专门从事代理购买车票的从业者。而其称为也因以前从事的行业被保留下来了,其实在上海人最初的叫法里面是一种蔑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