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说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幽会的日子,到底有什么社会意义从来没有经历过。直到大学毕业分到一个小县城工作,才真正体会了一番七夕节的意义。
记得那个时候县委里干部“一头沉”的多,下午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偌大个县委大楼就剩下不了几个人,我算留守的其中一个。下午吃过晚饭,我到成郊的城关镇去溜达,说是城关其实和农村差不多,因为泥路两边到处都是土墙瓦房。走到村子中间的一个开阔地处,只见有一堆妇女正围着一个东西议论,我凑前一看,原来是人为地做了个人面像耸立在那里,仔细观察人脸是用马勺做的,五官还算画得端正,戴着个草帽,帽沿下垂下的两个辫子还是用黑布编的,穿着一身蓝底素花衣服坐在一把椅子上……。我问旁边的一个阿姨,这是做什么呢?她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七巧节纪念七巧姐呢!我又问乞巧姐是谁啊?她大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反正老人们都这样做呢!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乞巧节,也才知道传统节日里七月七也算是个节日。虽然那位阿姨没有告诉我乞巧节有什么含义,但我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节日一定是和巧女人展示自己的手艺有联系的。
从那个村子出来,来到城外的一条河岸上,由于长久缺水,河道已经干枯,当地人就叫它泥河沟。平时这个地方也没少来过,今天到这里发现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景象,往日沟对面曲曲弯弯地小道上人烟稀少,而今天却挤满了人,就像一条长蛇在蠕动蜿蜒,最后聚集到沟岸上一个小房子……。提着一颗好奇心我穿过河沟来到对岸的小道上,加入到这些蠕动地人流中,置入在他们中间我才发现组成这个流动人流的大多都是些年过半百的农村妇女,还有些是更上年纪的人,我时不时地帮扶着一些走坡道不方便的老人,顺便问问他们聚集到这里干什么,有人告诉我去拜祭娘娘,有人告诉我我是婆婆会,到底干什么,我也无从核实,到了坡上面的小房子我才听说过去这里附近有座娘娘庙,后来被摧毁,至于庙的底摊子究竟在哪里,没人知道。后来有个好事者在这个小房子里塑了个泥人人供人祭拜。附近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呼百应,每年七月七都自发地来此朝拜,既然是祭拜肯定带些副食水果之类的东西,贡献到这座泥人人面前,以求得日后的生活得到神灵的保佑。至于塑像是男是女人多我也没有挤进去看个究竟,但是民间乞巧节把乞巧姐神话,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尽管迷信折腾得老太太们舟途劳顿很辛苦,但是老姐们相聚时其乐融融的心态还是值得肯定的。
离开那个小县城也几十年了,不知乞巧节这些习俗渭北高原这个小县城还保留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过乞巧节的意识越来越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各地都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来庆祝,有的地方把它当祭神日来过,有的地方把它当女儿节来过,过去年老人把它当做婆婆会来过,现在年轻人把它当做情人节来过……,既然国家把它作为一个非遗项目来保护,不免政府引导大众剔除七月七的迷信成分,而保留七月七妇女聚会,展示才艺的合理成分,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地方旅游文化的项目,不知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也来聊聊。
我们七月七我们现代人说的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对于恋爱中的同志们是个约会的表白的好日子哦!也是牛郎织女一年只相见一次的日子!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