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不战而胜,不战而胜的典故是什么

1999不战而胜,不战而胜的典故是什么图1

“不战而胜”原文出自《孙子兵法》之《谋攻篇》第一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原文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后来简化成“不战而胜”。

但本人认为,没有绝对的不战而胜,连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子做不到,比他早的姜尚做不到,比他晚的诸葛亮、刘伯温都做不到。因为,不战而胜从狭上理解行的通,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但若从广义上去说,从古自今,由外到中,乃至以今往后都是不可能的,永远无人无任何国家、军队、组织到做到。通常大家所理解的不战而胜只不过是不用动用兵器(武器),不用出动军队,不用开火即可使敌(对)屈服。但那些也是在战,那只过是用的谋略战、外交战、心理战而已,但仍是“战”,包括现在若干国家的军演,核研发。

从狭义上讲的“不战而胜”到有不少例子,如:

解放战争中北平(现在的北京)合平解放,傅作义率部起义。

三国时代,张翼德当阳桥一声喝退曹兵,吓破敌胆而落马身亡。

三国时,诸葛亮利用司马仲达的生性多疑心理用空城计令其退兵。

北宋时,关胜大刀一亮震退金兵。

南宋时,岳飞部将牛皋威风惊退金兵。

北宋时,宋太祖龙威令常贡国主动归降。

西晋时,刘琨吹笳退胡人。

东周春秋时,郑国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解郑国之危。

以上所举诸例,实际仍是用的“战”,只不过用的心理战、谋略战、伐交战。只是不动兵(武)器的“战”而已,即利用对方的弱点,在未用兵(兵器)出击之前,要么向敌方展示自己的强大、强劲优势、力量,给对方心理上造成威慑力,要么利用敌方同第三方的矛盾或谓利害关系进行诱导游说(现在称谈判)以达到己方的目的。

所以,从广义上讲,永远不可能不会有真正的“不战而胜”
1999不战而胜,不战而胜的典故是什么图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730.html

(6)
上一篇 2022-11-04 16:05
下一篇 2022-11-04 1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