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般若波罗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晓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罗蜜是指到达极乐的彼岸,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带着看透万物本源的智慧,脱离尘世苦海。
2. 【如是我闻】:正如我在佛陀座前听闻到的。经文记录时由阿难陀口述,为表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所以加上这句话。
3.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一种对佛的称谓,并不是某一个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意为“上而正”,三菩提则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最高最圆满的智慧觉悟。
5. 【涅槃】:是超脱生死、回归清净的境界。
6. 【灭度】:灭烦恼,度苦海,到达彼岸。与“圆寂”类似。
7. 【不住】:不执著。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质特性或规律的事物。
10. 【须陀洹】:是“入流”、“预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是佛教中第二阶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为“不再来”。得证的人将不再有五欲烦恼。
13. 【阿罗汉】:即得道者、圣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净,了脱生死。
14. 【无诤三昧】:保持在无胜负心、不与他人争辩的禅定之中。
15. 【乐阿兰那行者】:安于寂静的无诤心的修行者。
16. 【燃灯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过去佛的代表,主修过去。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弥勒主修未来,是未来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个时间概念,相当于10的140次方年,指无数极长的时节。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个数量单位,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19. 【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优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所谓金刚,即是本来;所谓般若,即是智慧;所谓波罗蜜,即是度达。而以智慧得知于本来,就是经。因为一切问题,本来无有;但得本来,万有尽明。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经般若波罗蜜而得至金刚,即在改变智慧之行中,了知我、万有、本来、真实、真知等根本问题。
如下解读来自程东著《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
【经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译文】
佛告须菩提:是的,是的。那时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为稀有。为什么?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所以称为第一波罗蜜。
【释读】
佛肯定了须菩提的觉悟。因为须菩提说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对稀有之人再作讲解:后世若有人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为此经无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惊恐怖畏。而闻言即定者,已得实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为希有”之后,以“何以故”解释这个人为什么“甚为希有”。他的解释是:“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这个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为希有”!因为佛之觉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说法即波罗蜜,但只有知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者,才能得波罗蜜,这样的人才真知佛说,所以“甚为希有”。
所谓第一波罗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隐显二义:显义是波罗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谓布施波罗蜜;隐义则是第一义,即于第一义而度。唯此第一义,没有第二义,能如此自度的人,当然“甚为希有”。
在显说上,佛说六波罗蜜,其中布施波罗蜜为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第六波罗蜜。布施的真义是法布施,并非物布施。因为物布施无助于人的觉悟,不能度人,故非佛布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实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为什么?因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觉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谁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无智慧则无舟,即不能度。所以无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长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须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为所度之处,只在自处,不在他处。故若以为在他处,即是邪度;若以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则不能得度。
佛讲此经,即是法布施。佛为须菩提所说,即是法布施。而佛以法布施度人,其实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闻经而悟,其人即已至无相境地,已能自度,故为稀有。所以无相布施,非有所施;佛法布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布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罗蜜。
所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也是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所以佛讲布施波罗蜜,即是讲般若波罗蜜;佛讲一切,皆是讲般若波罗蜜。
【提示】
第二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第五次说闻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且受持读诵者,甚为稀有。
佛肯定须菩提觉悟,并告须菩提奉持此经之法。
【注解】
第一波罗蜜:波罗蜜,音译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脱之彼岸。为此,大乘佛教有六种修行,称六波罗蜜,也称六度。第一是布施波罗蜜,第二是持戒波罗蜜,第三是忍辱波罗蜜,第四是精进波罗蜜,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第六是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称般若波罗蜜。
【参考】
《法华经》: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着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大士: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六祖慧能: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又说: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太虚法师:六度以般若能赅,般若为第一,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真谛言,本无有法,何有法执,是以即非第一波罗蜜。但其所以说第一波罗蜜者,随世谛故,假说为第一波罗蜜耳。
【经文】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译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因此称为忍辱波罗蜜。
【释读】
佛前面以“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讲般若波罗蜜,接着即以“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说般若波罗蜜。由是当知,佛说布施,非说布施,乃说般若;佛说忍辱,非说忍辱,亦说般若。因为般若波罗蜜是无相度,故为波罗蜜之真义。
有相则有辱,无相则无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无相忍辱,无辱可忍,是为真忍。所以佛说忍辱波罗蜜,不在辱忍与否,只在着相与否。
佛说六波罗蜜,是六种度人之法,以度至无相为度。因此六波罗蜜也是六种无相行,即以六行验无相。
佛由布施波罗蜜,讲到忍辱波罗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内。以便用自己的经历举例。
【提示】
第三次说波罗蜜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注解】
忍辱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伤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种说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说,其中有生忍与法忍、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等。
【参考】
六祖慧能: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圆悟禅师: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虚法师:即就忍辱波罗蜜言之,具金刚般若,则人法双空,事相全空,辱本无有,何有于忍,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依世谛假说,是名忍辱波罗蜜也。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实意趣是,最顶级的稳固坚定的有相修行落实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大智慧的心波动荡欢愉快乐度达彼岸,不是在于口念在于心念。金刚经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就是金刚经。金刚经里标题【大乘正宗】【化无所化】【能净业障】等不是原经文,是祖师菩萨标写上去。修学金刚经必须掌握牢固的有相大乘经典,【观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金刚经全文真实意趣是展示妙有真空的。听佛说的,依据经典。金刚经不可以依文解字。金刚经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意思。依文解字,停留在字面上,那叫三世佛怨。金刚经已经明确出所有法门宗派皆从西方道场出。禅宗法门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顿教法门。禅宗法门见性成佛禅宗泰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会和经文真实意趣是一样的,本性出来说法只有一种说法,没有第二种说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