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与中华的十二地支是配应的,即其次序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
当然这个是东汉到迄的版本,然则在上古还有其他版本…比方辰配鳄、午配鹿、戌配老山羊等等。
题主所问是十二地支即十二生肖的排序,对于,历史上有几大比较权威的解释:
一是东汉朴素唯物论者王充的《论衡》。
二是明代学者朗瑛的《七类修稿》 。
三是明代杰出文学家吴承恩借西游记道出一个十二生肖(地支)排序的说法。
一、王充的解释
王充的不朽巨著《论衡》,这个在小、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均有介绍,这个是很较罕见的,可见王充么及其著作在中国古史的地位之重要。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子时为什么以鼠配置,他是这样话的…子时(23-1点)是阴阳交替之时,是阴中阳生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是老鼠最为活跃的时间,所以以鼠配之。
二、明代学者朗瑛
朗瑛是明代的经学家,精于文史。又是古经图书收藏家。
朗瑛对十二生肖的排法见解是:引阴阳论结合十二生肖动物的足趾数目。鼠前足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前半部为前夜之阴,后半部为当天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
然则此解法之于阴阳学说而言,有个逻辑漏洞,就是:一天之中有两个阴阳交替之时,分别是…子时(23-1点)、午时(11-13点),子时过半一阳生,午时过半一阴起。
然而午配的是马,马四腿的蹄皆单数!若按朗瑛的逻辑,那么应该马蹄前为奇数(阳),后为偶数(阴)才正确。因此朗瑛这解释明显出现了逻辑漏洞。
三、明代吴承恩与清代刘献延
明代伟大文学家吴承恩在西游记,清代刘献延于《广阳杂记》均列出了一个相同的对十二地支(生肖)排法的说法…
西游记的第七十四回,狮驼国章,如来佛祖对众菩萨与孙悟空讲: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然天地交合,生化万物。这个就是十二地支的排序解释。
清代学者刘献延也持这个说法,并且更加详谈道:子时,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天一生水,启于子,其色玄冥(黑色、黑褐)故子配鼠类也。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是众说纷纭,古文记载也没有明确解释,有说是道家文化,有说是动物崇拜,还有说是外来文化,到底哪个对,没人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十二生肖的历史比较久远,它不是某个人突然创立的或制定的,而是在民间逐渐演化而成的。
我国先秦时期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这说明从汉代开始我们的生肖系统已经正式定型3了,而在此之前也有生肖系统,但与汉代的有出入,这从考古发现的先秦的竹简上的记载可以知道,1975 年12 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两批秦代竹简,其中记载的生肖就与现代的不同,多了鹿少了鸡,顺序也略有不同,午马未羊变成了午鹿未马,戌狗亥猪变为戌羊亥猪。所以,生肖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也是不断被赋予的。现在的十二生肖排序被赋予了非常多的含义,例如动物习性说、阴阳五行说、佛教说等,这其中最靠谱的当属动物习性说,因为动物崇拜(图腾崇拜)要早于各种宗教学说,动物崇拜与十二生肖是相伴相生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古代各部落把不同的动物当成自己的保护神,部落族人对保护神顶礼膜拜,随着部落的不断兼并,一个部落中信奉的保护神越来越多,比较混乱,人们就把这些保护神排了一个顺序,让它们轮班保护人们,排班的顺序就大致按照各动物的习性来决定,子时(23点到1点)是老鼠出来觅食的时间;丑时(1到3),牛开始吃草;寅时(3到5),老虎巡视领地,找吃的;卯时(5到7),兔子出洞吃草;辰时(7到9),龙是虚拟生物,它代表的是人,人在此时应该吃饭了;巳时(9到11),气温升高,蛇出洞了;午时(11到13点),此时烈日当头,野马性烈如火,所以马是午时;未时(13到15点),此时是放羊的最佳时间;申时(15到17点),猴子在此时乱叫;酉时(17到19),鸡呼朋唤友的回窝;戌时(19到21),狗开始守门;亥猪(21到23),猪在此时要吃顿夜宵。
这个排序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最朴素的总结,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承知识和经验。所以。老鼠也不是第一名,它只是恰逢其会的在那个时间出来活动,而那个时间一般被认为是一天的开始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it/3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