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细细想想,到底曹植将自己比作豆还是萁,还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两个版本,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也作菽(shū)。
还有一版本,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梗豆茎,晒干可作柴薪。
这可能是罗贯中依据《世说新语》作的简化。《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全才,的确让曹丕有危机感,然而这样的伎俩实非君子所为,所以七步成诗真实与否,也是个历史之谜,姑且以之为真了。
一般认为,
曹植这首诗比兴,自比为釜中豆,被豆萁所煮,隐喻自身处境维艰,兄弟相残,曹丕不念兄弟情,自身任人宰割的残酷现实,满是痛恨之情。
然而,细细想来,还是有疑问的,
曹植自比为豆,熟而为汁,好歹保全了,甚至升华了,然而曹丕为萁,却燃之殆尽,尸骨无存了,到底谁宰割谁?
郭沫若就曾作过《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先生是在质疑《七步诗》的历史真实性,认为曹植不可能写这样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诗,反其意而用之,赞扬一种自我牺牲,甘愿奉献的精神。
其实,豆与萁的下场都是凄惨的,豆成了汁,萁成了灰,谁也没放过谁,玉石俱焚而已。
不妨换个角度考虑,
曹植意在指出豆与萁本一体,一损俱损。
与其说写诗自救,不如说死前劝谏。
写这首诗固然为了自救,然而依曹植的智商,恐怕早已意识到自己的下场,写诗不过个借口罢了。不惧死,惧手足相残,有违天理,惧兄弟俱焚,曹魏将危。
与其说愤恨,不如说绝望。
相煎何太急!对曹丕的愤恨固然有,更多是绝望,兄弟相残,不顾手足情谊,置死罢休,曹植是心痛,无奈,绝望的。
诗,便成了情感爆发物。
豆与萁俱损,得益的是燃箕煮豆的人。
萁焚了,豆熬成汁了,得益的无非是煮豆持作羹的人,兄弟相残,糟殃的是曹魏江山,坐收渔利的是觊觎江山的小人,曹植的诗是在劝谏,也是用心良苦了。
曹植七步成诗,让天下人都知道了他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曹丕狠毒残酷,褒曹植而贬曹丕,这首诗影响历史啊!
《我就是演员》节目中吴秀波提出:两个观点,1.曹植不怕死,2.曹植才是“萁”。但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同1.曹植不怕死,但我一直认为曹植是“豆”。事实上这首诗的意思在很多文学作品里的注解:都是曹植悲愤中,七步成诗,意思就是质问曹丕何故相残,结尾是个疑问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持”用作。“漉菽”过滤豆渣。“釜”锅。“萁”豆桔、梗。)
也就是说豆子在锅中才有可能这么发问,如果反过来解释这首诗就完全不成立了。因为豆子在锅中没有选择权的,而豆萁才有选择权,是否燃烧煮熟豆子完全取决于豆萁。笔者同时特别注意到其他三位导师的解释,除了吴秀波认为曹植是“萁”以外,其他导师的意见都绕开了不谈。我个人认为陈凯歌解释的非常到位,他大致意思认为:曹植是不怕死的,你曹丕杀不杀我你自己看着办。这解释与笔者的意见不谋而合,(也就是诗中“萁”煮不煮“豆”看着办。)也许是剪辑问题其他3位导师都没谈豆与萁的问题。
《古诗文》中注解:《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那么很显然吴秀波只解释了其中一句“煮豆燃豆萁”,这句如果不看上下文,谁是豆与萁都可以。如果全文看下来,必须曹植是豆。这首诗注解中表达的是:曹植的悲愤之情,而诗中的豆子完全符合“豆在釜中泣”是悲,“相煎何太急?”是愤。萁.在诗中哪来的悲愤?试想萁会这么发问豆吗?也就是曹丕会这么问曹植吗?所以笔者认为吴秀波老师未免有些过度解读了,就像很多名嘴给慈禧、秦桧、杨广等等翻案一样,说的是条条有理,不过仔细斟酌后,会发现漏洞百出。
而诗人写诗多以写自己的心情感观为主,所以原文《七步诗》一定是描写自己的心情。那么笔者认为:这首诗是描写豆子的心情和被煮的过程,很显然是写自己。如果反之曹植写的是曹丕,那么曹植就一定是心理专家或算卦的高手了。郭沫若先生提出的质疑大多是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存疑而已,后人也对此诗描写的是谁?很少有分歧。吴秀波也只是用“我以为曹植是萁”来诠释,只是个人看法而已。最后笔者认为:曹植依然是“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3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