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微信公众号“古医佳话”文章《“泻心汤”的解读—中医的衰落》中,出现了“离位之阳”,很多学友对此词语都不太理解。今天我无意中看到有关《思考中医》的部分内容,与此词有所类似,亦与本人产生共鸣,故引用一下书中的部分章节让大家试着去接受或理解这个词。
“上火”与“离位之阳”
“离位之阳”是本人在理解“伤寒论-痞证”中的个人见解,意思其实是“离开了正确位置的阳气”,在我理解里,此离位之阳不一定会是邪气,它其实可以重新利用的,当然很多时候它只能重新利用一部分。本人纵观作寒论,仲景医圣眼里的阳气是十分重视的,不得伤之一分一毫,所以,阳气即使离开了正确的位置,只要它还没变成邪气时,还能将之利用。如:
伤寒论痞证,原文162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初期。中焦之阳被“各种原因(如下法、外邪)”攻打而往体外泄,初期“外泄之中阳”离开中焦而未离开人体,成为“痞”,此时用“渍过的黄连、大黄”,仅取二药之降力,使“中阳”回到中焦里,故愈。
若病情稍久,部分“离位之阳”离开了正确的位置太久了,已成为了邪气,就不得不将此“热邪”清之;相应地,当阳气变成邪气后,阳气本身就是虚的(一方面,邪气是由阳气变来的,邪气多了,阳气就减少了,另一方面,若阳气足够的话,是可以将邪气清除的,现在清除不了了,所以也说明阳气不足),如:
伤寒论痞证,原文163条: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条讲述的是痞的中期。
“中阳”已有部分完全离开人体(汗出),致阳虚(复恶寒)===》用“附子”补充。
有部分离开中焦已久,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且上扰上焦===》用“黄芩”泻之。
有部分刚离开中焦,未成邪,仍可引回中焦===》用“大黄、黄连”降之。
通过上面的讲解应该能让大部分学友理解我所谓的“离位之阳”。概括如下:
离位之阳有两种形态:
1、一种是可以通过“降之”变回阳气的,
2、另一种是久而形成邪气的,需要“泻”。
当然,人体出现“离位之阳”就会通常伴有“阳虚”。
其实与南方常说的“上火”相类似,不同点在于:“上火”的火只是“离位之阳”的其中一个形态,“上火”是已成为邪气形态的“阳气”。
我再举一个例子相信大部分学医的人就可以理解了。
如西医所记载的“肝硬化-腹水”,腹水本来就是人体所需的体液,腹水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只是腹水离开了正确的位置,不可以被人体利用。
所以在针对腹水的处理时,有这么几项与上面的理论相类似:
一、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腹腔积液浓缩回输(使“中阳”回到中焦里”,故降之) ;
二、放腹腔积液(部分阳气离开中焦已久,不能再降回中焦里,而成热邪,故泻之);
三、静脉输注白蛋白(补充已虚的阳气,故补之)。
此处黑体字是西医的腹水处理,括号里的是利用伤寒论的理论对“离位之阳”的处理。
在此,我再引用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里的部分章节供大家参考、学习:(因版权原因,我仅指出相关原文在书中位置):《思考中医》第3版的369页:“南方人,动不动就说上火……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出自“思考中医-太陰纲要-藏寒”,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
生活中无辣不欢的朋友大有人在,一盘加上油亮辣子的菜肴会让人食欲大开,大快朵颐的同时,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比如上火也接踵而来,如青春痘,口腔溃疡,便秘等,让人对辣椒是又爱又恨,其实只要在吃辣的同时搭配好其他食物,这些上火症状是可以避免的。
1.多吃青菜类
辣椒性热,可搭配凉性食物来中和,蔬菜尤其是绿叶菜,其性多偏寒凉,富含维c和膳食纤维,能解腻去火,滋阴降燥,清热解毒。
2.主食多吃粗杂粮
吃“麻婆豆腐”、“麻辣鸡块”、“麻辣香水鱼”、“水煮肉片”等麻辣菜系的时候,主食宜选用粗杂粮,因为粗杂粮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避免因吃辣引起的不适。
3.多喝汤水
吃辣时因为对味蕾的刺激,会让人食欲大开,在吃进大量辣的同时,为了抑制住辣的痛感,会不停的呼气吸气,引起口干咽干,这时一定要补充水分,喝一杯温开水,或是西红柿鸡蛋汤,蛋花紫菜汤之类的,起到生津润燥,冲淡辣味儿的作用。
4.喝杯酸奶
在畅快过瘾的同时,嘴里的火辣也是实实在在的,这时一杯清凉爽口的酸奶,会很快的缓解嘴里的火辣,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要注意冷热交替对牙齿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尤其牙齿敏感的人要注意,喝酸奶时不要吃太热的辣味儿菜。
5.餐后水果不能少
爱吃辣的人餐后应该多吃一些水分大、维c丰富的水果,如苹果、梨、猕猴桃、柑橘等水果,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解毒去火。
如果因为吃辣引起了口腔溃疡,便秘等的上火,就要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清淡的青菜和酸味的水果来调理肠胃,缓解不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2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