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明天就到了。
说起腊八节的风俗习惯,现在的人们越过越淡了。原因很简单,以前的农村比较落后,经常缺吃少穿。常年能有个窝窝头吃,就算是富裕人家了。遇到年景,吃糠咽菜,甚至扒树皮,吃树叶也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改善生活,过一段时间,做点好吃的饭菜,就制造了很多节日。每到这-天,无论再穷再难,也会吃点好东西打打牙祭。
现在生活富裕了,每天馒头大肉不离嘴。隔三天五天还会买点鸡鸭鱼肉改善生活。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人们的生活真如上了天堂一般。对于腊八节的饭食,自然也不那么积极了。
这一天,有的人家还会按照老规矩,熬点腊八粥,做点腊八蒜,应应景。但大多数人,尤为是年轻人早已不把这一天当节日地正儿八经地过了。不过,“今天腊八哩。”这句话还是能听到的。
说起过腊八,那得说小时候。
每到这一天,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有时也在第一天晚上,把熬腊八粥的食材拣净淘好。有的还需要泡一泡。这些食材也无非是小米、绿豆、黄豆、豇豆、红小豆、蔓小豆、花生豆,小麦粒,高粱颗,再放点红枣,核桃仁等。反正,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只要是自家种的,自家有的,都会或多或少地放到一起,粘粘稠稠地熬上一锅。
开饭的第一碗是要敬给各路神仙的。先在灶王爷前烧炷香。因为灶王爷素来就是一家之主,自然先要敬他了。然后,恭恭敬敬地摆上粥,放好筷子,磕个头。嘴里还念念有词,祈告灶王爷保佑全家全年平安,丰收,富裕。
然后,将这碗粥洒到门后,院周,墙角,甚至厕角。凡是妖魔鬼怪能够藏匿的地方都要洒到。让它们不要再出来祸害家人。
这一切活动完毕,才是我们兄妹开吃的时候。
到了中午,母亲会拿出一小筐蒜,让我们剝好。再由她放入一个黑色的瓷罈里,倒上醋,放入盐,花椒,大料等调料进行醃制。大约到大年初一就可以享用了。
这一切,都成了童年的记忆。时间久了,还有没有其他的活动,也模糊不清了。反正,那一碗香香甜甜的腊八粥,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如果母亲健在,还想喝她熬好的腊八粥。理智告诉我,这永远不可能了。
我怀念我的母亲!
在我的家乡,腊八节这天 ,家家户户吃得是腊八面。说起腊八面,对我们武功县这一带人并不陌生,小时候,听老人说解放前农村人苦啊!每年到了寒冬腊月,临近过年,家里少吃缺穿,饥一顿饱一顿 ,家家户户在腊月初八这天,都把家里为数不多的豆豆颗颗,拼凑出来做腊八饭,1929年—1933年“遭年馑”时都没得吃,不知饿死多少人。
从我出生的70年代起,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这时候的腊八面,成为腊八节这天各家各户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腊八节前一天,无论管道还是小路之上,十里八村的群众都去东风(长宁集)上会,购买腊八菜,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下雪天,菜价蹭蹭往上涨,回家后人们比谁家买的菜好而且便宜。
说起腊八面,要数母亲做的最好,腊月初七下午放学,我就迫不及待的往家跑,回到家里,第一眼看到母亲已经炒好了一洋瓷盆子腊八菜,里面有白菜、菠菜、胡萝卜、豆腐、蒜苗夹杂着少量芫荽,俗称香菜。母亲把自己亲手做到大白蒸馍,用刀切成四片,在火炉上烤的黄干黄干的馍片,夹上腊八菜递给我手中后,吃起来口感很好很香!那时候的白菜炒的非常熟透,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环境的改变,再也吃不到曾经的妈妈味道了。
到了晚上,母亲把捡的非常干净的黄豆和玉米大珍,放在家里的大铁锅里煮个七分熟 ,第二天早晨4点半中起床,在案板上幹了好大一张面,然后用刀把面切成了菱形面块,烧起现在不常用的大铁锅,等玉米大珍和黄豆完全熟透,然后再往锅里下面,等面熟了,倒入昨天准备好了的腊八菜,然后放入盐醋,这时候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了。
我起床后洗过脸,母亲已将热气腾腾的腊八面放在我的面前,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啊!这时候天已大亮,男人们端着腊八面三五一堆,蹲在村街道的土堆上谝闲传,妇女比谁家的饭好菜好,男人们谈论一些国家大事或者聊一些不占边际的话,惹得一旁的妇女四散离去。孩子们这时候比看谁吃得多,能不能吃上八碗?吓到饭量小的孩子偷偷跑回家,钻到母亲身边不出来。
至今想起家乡的腊八面,还是那么的爱吃!那么的诱人……!我想现在在外的武功人一定和我一样,无论你身处何方,当官发财还是远走他乡,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武功,不会忘记家乡的腊八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