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在的城市,有一座著名的桥,叫中山桥。这座桥,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标志,它背后也有一段神话。
黄河兰州段,原本是没有桥的,因为建桥太难,水流急,水浑浊,到了冬天,还有冰块。《重修皋兰县志》里这样写:“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以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 处处可通车马,俗名冰桥。”
明朝开始,水面上有了浮桥,寿命都不长。后来,镇远浮桥建起来了,只是,遇到洪水或者冰凌,桥就毁了,过段时间,还得重建。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的时候,曾经和外国商人接触,请他们修桥,他们提出的要价,将近五十万两白银,超过政府承受能力,只好作罢。
▲黄河上的浮桥。
清廷实行新政之后的1905年,甘肃设立洋务总局,彭英甲任洋务总局总办,这位彭先生,是一个实干家,在甘肃办起了很多工厂,修桥这件事,自然也就进入了他的议事日程。就在此时,德国泰来洋行的经理喀佑斯路过甘肃,双方经过一番洽谈,宾主皆欢,喀佑斯于是口头接下修桥任务,提出的造价是十六万五千两。
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点波折,这位喀佑斯,是个商人,并不很懂技术,不能进一步给出工程设计建造方面的细节,当甘肃洋务局表示,想要进一步了解建桥细节的时候,喀佑斯答不上来。
按照我们现在的想法,不管成或者不成,先忽悠一下甘肃洋务局,接下这个赚钱的工程再说,但喀佑斯却老老实实地表示,自己需要做点功课,再决定签不签合同。于是,他给自己的公司发了电报,请他们派工程师来,进行实地勘测,确定能修桥,再签合同。
工程师来了,从水文、地质、气候等几个方面进行勘测,最终确定,桥,是可以修的。1907年,双方签下修桥合同,开始动工。德国人给出了保质期:“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在保固期内无论冬夏,倘因河水暴涨,漫溢进城,将桥冲毁时,于泰来洋行无关,除此而外,如有损坏泰来洋行一定赔修。”
材料都是从国外辗转运来,先是从天津的海港落地,然后用火车运到郑州,再车拉畜驮地,拉到兰州。所以,桥的造价十六万,运费却另有十四万,“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修建中的中山桥。
显然,西北不包邮,邮费甚至特别昂贵的传统,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铁桥在1909年落成,当时名叫“第一桥”。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桥”,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2012年,甘肃话剧院排演的话剧《天下第一桥》,讲的就是彭英甲顶着争议修桥的事。
中间经历过许多次大小灾难,战争、洪水、被轮船撞到,都没让它垮掉,当然,它也经历了几次大修和加固,那个成了它标志的拱形钢架,是1954年加上去的。所以,每当一些人慨叹德国人的工程质量时,会有另一些人出面表示,这座桥之所以能够屹立至今,是因为后来的那几次大修。
也有人经过考证,得到线索,当时那间德国公司,是一个跨国公司,虽由德国人执掌,但工程材料并不是都来自德国,负责承建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中国人,也有比利时人。
与桥有关的另一个传说是,1989年,在八十年质量保证期快到的时候,德国人寄来了这座桥的施工图纸和全部资料,并表示,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将所有的资料移交当地政府了。这则轶事,也在辩论中变得真假莫辨。
▲建成初期的中山桥。
因为,在桥修成一百多年后,甘肃媒体人特意去了德国寻访,才发现,喀佑斯所属的那间泰来洋行,在1946年就已经注销了。所以,德国人移交资料的故事,很可能是一则传说。
但不管这座桥的修建过程中,有多少曲折回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它让身处偏僻西北的人们知道了,有一种更好的生活,有一座更好的桥梁,你我应该和这种更好的生活相遇,走向这座更美也更坚固的桥。而不仅仅是,用各种艰苦的办法过河,并且对自己忍受的艰苦和不便津津乐道。
只有见识过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你才有底气,表现出不在意,或者无所谓,或者给出与世无争的姿态,在此之前,所有的自满自大,其实都带有一点盲目的味道。
这座桥成为这座荒凉谷地上,少数几个从古存留至今的遗物。夏天的晚上,我们去那里散步,灯光映照着桥身,也投影在河面上,显得特别美,拍出照片来,也异常精彩,我由此也就知道了,别的地方的那些夜晚,那些灯火和大厦、光影和河流那种璀璨夺目的美,恐怕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座桥也成了一个象征:有一种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你应该设法和他相遇。
▲夜晚的中山桥。摄影:梁大炮(微博和抖音的同名账户上,可以看到更多他拍摄的西部风光)。
后来,我们城市的这段黄河上,又修建了无数座大桥,但每建一座桥,人们就要拿它和中山铁桥相比。我们这个城市,很多人未必去过德国,但这座桥,却成了我们和德国之间的一座桥梁。
也是因为这座桥,我对那些和德国有关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更多的眷顾。例如德国文豪歌德、海涅、黑塞。每次欣赏这些文学艺术家的作品,我都会联想起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山桥,它的牢固、稳重,化为一种象征,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他们的文学,他们文学、艺术、哲学精神,对我来说,是有具体的象征物的,就是那座矗立至今的桥。
▲我喜欢的德国作家黑塞。他曾说:“我想我对生活是否有意义没法负责,但我有责任把我自己只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不过,和我们的生活更密切的,其实还是现代商业和现代企业,现代商业,比文学艺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和更好的生活相遇。
德国的品牌里,我们最熟悉的,要数博世,因为它几乎是无处不在,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世的汽车部件、博世的热水器、博世的壁挂炉、博世的电冰箱、博世的智能安防系统,乃至博世的电动工具,等等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和那几个熟悉的字母相逢:BOSCH。
博世也像那位在黄河上建桥的喀佑斯先生一样,老老实实,结结实实,低调发展,它与1886年由罗伯特·博世创办,1909年进入中国市场,到了2017年,已经在中国开办了62家公司,38个生产基地,23个技术研发中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华员工人数60000名。
▲博世的汽车服务。
中国不仅是博世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也是博世重要的市场,博世中国2017年的销售额是1134亿人民币,中国市场站全球销售额约19%,连续三年成为博世全球第二大市场。
▲博世的全自动泊车辅助。
因为,人们在使用博世产品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也有朋友,进入了博世的公司,和更好、更先进的企业理念相遇,拥有了全新的人生。就像当年那座黄河桥的修建,让黄河两岸的人发现,自己可以活得轻松一点,和世界近一点。
▲博世储水式电热水器。
人,只有在知道有更好的生活之后,才能去追逐更好,适应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是需要外力来启发的。这种“遇到更好,发现更好”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美好的生活态度。
“因为博世,发现更赞的自己”。
▲博世锂电充电式电动工具。
博世就是用高超的技艺,老实低调的精神,给我们建起一座通向全世界的桥梁。如果想知道更多博世产品的资讯,和更好的生活、更赞的自己相遇,不妨关注博世公号,参与话题留言,并将该推文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机会获得冰箱、净化器、厨师机、破壁机、吸尘器等来自博世的礼物。
来,一起迈步走上那座璀璨的“桥梁”。
“因为博世,发现更赞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