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扩展资料: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心理学名词解释: 狭义的意象:“意象”就是主动的在人的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及画面中的具体内容。有时候,画面是人头脑中不经意出现的,当你主动去捕捉和再现它时,也可以视为意象。 梦境虽然是自动产生的,但也可以视为意象。对于这些情形的出现,我们就说,你看到了意象。一般来说,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方法中,采用狭义的意象。 即我们能在脑海里浮现的、清晰的具体的内容。
如果非要给意象下一个定义,这里的“意”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活动或人的潜意识活动,“象”即为“意”的具象。 “意”的具体表示,或者看做“意”的象征性表现。合在一起,就是说现实中看不见的人的潜意识活动,通过脑海中的具体画面内容来感受到或看到的形态。 广义的意象,这里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画面没有具体内容,比如只有味道、声音、氛围、感觉等等,即没有具体的图像。 但感觉上存在;另一类是包括现实中的所有物体、行为、情感等等,即我和世界都是意象,一切皆为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形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它既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这样对“意象”进行解释,在百度上随便搜索都能查得到。这里简单直白地说就是,古人在写诗的时候特别强调含蓄,不直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助外在的、并且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人、事、物含蓄地传达出来。诗人借助的这些“外在的、并且融入了思想感情”的人、事、物就是“意象”。
举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是抒写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了秋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里就有很多意象,如“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诗人写的是“寒秋”,却看不到秋的萧条肃杀,为什么呢?是因为秋景之中融入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但是诗人在诗歌开头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是把自己的豪情壮志融入到这一个个意象之中,通过这一个个意象含蓄地表达出他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歌中秋天是色彩绚丽的,有红有绿,没有秋的枯黄;秋天又是辽阔壮美的,有万山有层林,没有秋的凄凉;秋天更是蓬勃跳动的,有雄鹰有游鱼,没有秋的飘零。
这就是意象的作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古人写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往往即是运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
当然了,古诗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掌握了这些含义,就有助于大家读懂诗歌,比如“梅花”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常常是高洁美好的象征,“竹子”常常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钱钟书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古诗虽然简短,但是它是浓缩的精华,大家读诗想要从“易尽”里望见“无垠”,大概就有必要从意象入手去解读诗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1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