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图1
前面有高人说的很好了。我只是补充发言。😊

三伏,的确起源于秦,但不是秦朝——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开始,而是春秋时的诸候秦国。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二年——这是自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赐姓嬴,封于秦之后的第十二代秦国公侯,他颁布命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修建专为伏祭的伏祠。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这件事,秦德公同时还下令杀狗来禳除热毒恶气。

司马迁这个说法是靠得住的。他自己说过,写史记的时候,五帝略——因为缺乏足够资料;秦代详——可参阅《秦记》。

南朝宋裴駰在《史记》此处注曰:“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 《史记》面世,马上引起了史家和学问人的关注。从魏晋开始,研究《史记》,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宋裴駰是研究《史记》的大家之一,且距老司马时间不远,他的话,也当可信。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图2那为什么起名叫“伏”呢?因为汉字“伏”的引申义为“隐伏”。

距司马迁更近的东汉的刘熙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释名》,里面对“伏”的解释是,“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这段话说的很清楚了——

第一,“伏”,讲的不是要把暑热“隐伏”或“伏藏”起来。而是说,由于暑热太盛,使得代表秋天凉爽的“金”气不得不“隐伏”或“伏藏”起来。

第二,伏日确定为庚日,是因为庚在五行中属金。五行学说始于周,盛于春秋战国。秦德公把庚日作为金气“隐伏”的“伏日”自然顺理成章。

第三,伏日是金气的隐伏之日,既包含五行相生相克道理,其实更反映了《易》的转寰变化思想——五行是流,周《易》是源——金气“隐伏”,是为了立秋时的“以金代火”。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图3 现在要说到关键问题了——为什么“伏日”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中国的先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天象、气候、历法,以与农时相配合。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不少对星宿的观测记载。 但比较重要的二十四节气,直到汉秦才比较完备。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地上对太阳的视觉观测,把其一年的运行轨道称为“黄道”,再把黄道等分为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节气,对应着太阳照射在地上的一个位置。夏至,按照现在的解释,是太阳直射在北纬23度26分的北回归线上,标志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由此也可见,节气是非常科学的观测和总结。

但是,夏至虽然标志夏季的来临,却并不是北半球,具体到中国最热的时间。什么时候最热呢?是在夏至之后的大约一个月左右。连续炎热的时间在三四十天左右。

正是因为如此,秦德公当年才确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伏日”,这一天,代表凉爽的金气彻底“隐伏”了。之所以要祭祀,就是祈求“四气”要能够顺利地运转,让暑热按时退去,金气能够取而代之。

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伏日,有五行盛行的原因,也有以天干地支计时的原因。最重要的,这一定是有一大帮专门的官员和“技术人员”长期对气象的观测做基础的——常年积累的经验证明,第三个庚日前后开始最热的暑期。正因为如此,三伏的说法,才能被几千年的历朝历代所接受——因为被证明,这个说法即便不用很科学来形容,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图4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罗马人和古埃及人那里,也有“伏日”或者“伏天 ”的说法。对此,从古希腊语里还派生出一个英文的专门词汇——“dog days”,狗日。😊 他们也觉得,这短时间,天气异常酷热潮湿,基本在7月、8月或9月初。古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认为,这和天狼星于这段时期内与太阳同时起落而增加了热量有关。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星,是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狗日”的说法大概因此而来。现代出土的古希腊造于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上,铸有发着光芒的狗或狗形的星体,以显示天狼星的重要。

当年,秦德公何以要下令杀狗祭祀伏日呢?这事儿我还真没弄明白,难道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狗血可以消灾的习俗?在古罗马人那里,竟然也有“伏天”杀狗的习俗,真不可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夏至三庚入伏》

沙溪居士

蒲扇回荡热难禁,空调清凉店铺寻;

门口机器嗡嗡响,浪吹路客直呼热。

池塘荷叶微摇影,赏客衣单汗透襟;

柳栖知了鸣不停,凭依枝条自遮阴。

2018.7.17

说说夏至三庚入伏:据《历法资料》记载,干支为天皇氏所作,远古使用干支纪年。黄帝命大挠氏造甲子,黄帝元年正好是甲子(公元前2697年)。十天干配十二地支,一周正好六十花甲,周而复始。后来逐渐形成年月日时用花甲计。

周公测得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周朝以冬至为一年起点。后经历代先贤观测,到汉初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用太阳历(回归年)计算,立春为一年之始;太阴历纪月,月球绕地球十二周与一个回归年接近,但有误差,用十九年置七闰调整。现用的农历实是阴阳历。 ​​​

秦汉盛行“五行相生相克法”,认为夏天属火,庚属金,火克金,金必伏藏,这是“伏”的来历。一年最热在小暑至立秋之间,规定夏至三庚入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夏至至立秋出现4个庚日,中伏10天,出现5个庚日,中伏20天。立秋后一庚日末伏。

2018年6月22日五月初八甲申夏至。6月27日五月十四庚寅为初庚;7月7日五月廿四庚子为二庚;7月17日六月初五庚戌为三庚,入初伏十天;7月27日六月十五庚申为四庚入中伏,至8月6日六月廿五庚午为五庚,在立秋前出现了五庚,故中伏二十天;8月16日七月初六庚辰入末伏。

小结:夏至三庚入初伏,立秋后一庚是末伏,夏至至立秋,4庚中伏10天,5庚中伏20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40012.html

(0)
上一篇 2023-08-21 10:08
下一篇 2023-08-21 1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