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出自《论语.颜渊》,是说“做君王的要有做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做臣子的样子”,讲的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或是道德准则。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只是换了种说法,古代讲“君君臣臣”,现在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单位工作听领导的、在家听父母的,这类行为准则不但在古代、在现代、即使在将来也是不会改变的。只有做到人人“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提倡的君臣关系
孔子没有说过“君君臣臣”就要“愚忠”,也没有表达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也不是上下级关系上的无条件服从。
孔子对君臣关系说过几句话: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君王任用臣子要以“礼”对待,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臣子的“忠”不是无条件的,是建立在君王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忠”是工作尽职尽责,对得起君王的信任,反之如果君王不以“礼”相待,臣子对君王也就没必要忠心了;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篇):如果君王重用我,我就好好干,如果君王不重用我,我就离开或躲得远远的;
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这是臣子对君王的要求,如果天下清明,君王懂道理、是个明君,我就可以为君王出力,否则我就离开或躲开。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君臣关系这方面孔子还是很有原则,也是很潇洒的,用不用由你,走不走由我,不会没理由的和你空耗下去,不会对你愚忠,更不会为你豁上性命。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如果国君接受他的思想,重用他,他会尽一个臣子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个国家君王昏庸、国家混乱,孔子会跑的比谁都快。
孟子提倡的君臣关系
关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孟子的话更直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对我够意思,我就对你够意思,如果你不够意思,那对不起了,我让你没意思。后面再加上一句就是“君之若对臣动手,则臣对君先下手”,毫不客气,所以,孟子对君臣关系不但没有任何愚忠的意思,还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造反意识。
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对待领导的态度也是和孔孟的思想是一样的:领导对我好,我就给你好好干;对我不好,我就走人,钱给的多也可以不走。“君君臣臣”只是说明一种秩序和尊重,和后来的愚忠没有关系,愚忠是后世那些提倡裹小脚的腐儒对孔孟学说的曲解。
那是被强制的,你敢反对脑袋搬家!所以当然大家都说假话,谁说真话脑袋搬家!
所以皇帝的新装就来了,假话每天说,就有一些人相信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古人怎么认为的你怎么会知道?臆测的吧!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古人写的吧,他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确吗?
还有这话应该是孔圣人说的吧!
怎么理解这句话是重点!
有一个现象是,一旦改朝换代,上一个朝代的书下一个朝代马上看不懂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我认为就是你做什么工作就像做什么工作的样子!
当然我不喜欢儒家学说,所以也从来不愿意去读儒家的书!所以没有什么理解。
总之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综上所述,并无它意。本人觉得儒家学说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开会被利用的学说,其实它一开始诞生开始也就是以能被利用产生的,需要巩固国家社会稳定,那就拿出来让大家尊敬学习,一旦想要造反也必定先拿出来批判。
从一本书中找出这么一句,难免也有断章取义之嫌,何况那个时候的书咱们未必就能读懂!
我小的时候也念过几天书,虽然没念几年但是也有幸学过孔子的古文!
当时学的很简单,是: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而当时老师给讲的是“说”,同“悦”。意思就是高兴的意思,是通假字!当时老师缺不告诉我们通假字的意思就是错别字!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而之所以叫孔子,“子”,的意思最起码也是今天的教授!
他居然在自己的一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写错别字,这个真的缺乏可信度!
所以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说,今人读不懂这句话,理解不了。所以呢,他会耍小聪明,会把原话给你改一个字,这一下就通了。
学习了一个知识,学了一篇课文,回家抄一百遍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这就是这些自认为有点学问的人的解释,把小聪明当大智慧!
有胆量去B站去说这话去!
看那些弹幕怎么轰炸!
其实那个字不过就是“说”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是,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不断巩固就可以讲给别人听!
啰啰嗦嗦说了这些,真的不好意思!
最后想说,不要让古人“被以为”!
这个“被”,害了无数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