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西洋人的节日,基督教的生日。耶稣是西方人的圣人,耶稣诞生日就叫”圣诞日”,为了纪念耶稣,“圣诞日”变成了“圣诞节”。就这么简单。
那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成了广泛的话题?这要从“圣诞节”什么时候使中国人广泛得知说起。改革开放前,只有喝过洋墨水的和信仰基督教的才知道。那个时候问“圣诞节”是什么?真不一定有人答得上来。随着经济贸易的开放,更多的人知道了“圣诞节”,尤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圣诞节这一天,全国各地各大商场竖高大的“圣诞树”,门前各种“圣诞老人”迎宾,招徕小孩和青年人,目的是“圣诞节”这一天扩大商场的销售量。这样的活动,让许多中国人了解了“什么是圣诞节”。中国人心目中圣诞节,既是耶稣的生日,也是商场促销之日。只不过它比11月11日“光棍节”促销来的早。
圣诞节是西洋人的节。为了抵制西洋文化而抵制西洋节,有点扯了吧?如果抵制了西洋节就能抵制西洋文化的入侵,那么它西洋文化也太容易抵制了!如果过一个西洋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受到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力也太弱了吧?我在以我的了解在解释“圣诞节的来由。如果想得到题主问题的答案,还是去读一读“关于圣诞节来历”的文章吧!
当“圣诞节”刚刚在中国兴起来的时候,我还在上班。我们单位老同事戏谑“圣诞节”就是“剩蛋节”。
为什么说“圣诞节”是“剩蛋节”?一个蛋的名字叫“赚”,一个蛋的名字叫“钱”。剩下来哪一个字,都不吃亏[捂脸][捂脸]
我之所以讽刺“圣诞节”,是我出于这样一个理念:一个社会比作一张四条腿的桌子,那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是支撑这张桌子的四条腿,四条腿必须互相呼应,哪一条腿长了短了都会影响桌面的平衡稳定。文化,作为支撑桌面不可缺少的一条腿,文化必须自信。文化并为其他三条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必须强大。而强大来自于文化自身的强大。强大的文化被其他文化的挑战时,不会回避和退缩。如何让文化强大?根本在于文化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而不是频频回头看祖宗留下的“圣人圣言”。
抵制西方文化的侵入,必须从它的理论体系和精神支柱上给予它打击。而不是仅仅抵制他们的节日就够了。
1、圣诞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农神节。
2、12月25日这个日期的确跟宗教有关,但不是基督教,而是早已消失了的密特拉教,那是当时罗马的国教(教徒主要集中早军队),崇拜太阳神。12月25日是罗马的冬至日,日照最短,象征太阳的重生。后来基督教为了方便扩张,借用密特拉教的节日,把基督塑造成太阳神,“鸠占鹊巢”,把这个日子给抢占了。
3、圣经里根本没有记载耶稣的生日,耶稣生日这个说法也是神学家们“推导”来的,甚至在推断12月25日是耶稣生日后有大批的信徒反对。
4、家里放圣诞树的习俗来自北欧。而在圣诞树上的花灯则是发明自一个美国电话接线员。不过圣诞树尖上的圣伯利恒之星确实是基督教的产物
5、圣诞树下的礼物、圣诞老人则都来自北方寒冬地区的萨满教。具有致幻效果的毒菌伞经常长在树木根部。北方冬天大雪封门,萨满常常会将这些蘑菇通过烟囱送进各家各户。
6、圣诞老人的形象取材自一位乐善好施的神父,但最开始的时候是绿色的:因为当时人们相信绿色拥有可以抵御严寒的魔法。
7、现在我们看到的红白相间的圣诞老人形象是可口可乐塑造出来的,是当时销量不足的可口可乐公司借题营销的结果。
8、圣诞老人驾驶着驯鹿车,栽满礼物划过天空这个情景最早出自美国一位作家之手。
9、中国人会在平安夜送苹果以示祝福,而这个完全是基于我们文化背景下的发明,西方人并不如此(甚至西方各国过圣诞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就像东亚文化区过春节各有各的习俗一样);同样,在日本,度过平安夜道具是肯德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lifes/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