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

一论:东汉末年,南阳是否是曹操势力范围?刘备到南阳三顾茅庐真的到了敌占区?

建安元年张绣屯驻宛城。二年正月,曹操讨张绣,张绣降,旋复叛,被曹操击败后,逃奔至穰,与刘表合势。这年冬,曹操再次南征至宛。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围张绣于穰地,五月,破张绣、刘表联军于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再度皈依曹操。

从建安二年至建安四年的两年中,南阳的确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但为时不久,曹操便挥戈北上,屯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攻打袁绍。袁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曹操不得不狮子抟兔,全力以赴,未遑他顾,盘踞于荆州的刘表趁机攫取了南阳。

建安五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今河南息县),刘备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七年,曹操击袁绍子袁谭,袁尚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今河南叶县)。”叶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在南阳之北200里之遥,可见南阳已在刘表掌握之中。

建安八年八月,曹操“征刘表,军西平”。西平在南阳东北数百里处,离荆州悬远,曹操若攻打盘踞荆州的刘表,理应把兵力部署在南阳以南至汉水北岸北区,而他只到了西平。以前几次攻打张绣均是至宛、至穰,此次只到了西平,足证南阳附近已为刘表所控制,他无法前进,只得驻军西平。从此之后,他有几年未再征伐刘表。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才总戎南征,适逢刘表病故,九月,他到达新野,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才得以顺利进军江陵,从曹操的活动日程看,从建安二年至十三年的11年中,南阳只有短暂时间为曹操占据,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掌控在刘表手中,怎能说刘备到南阳三顾茅庐是到了敌占区呢?

  刘备是从哪里出发三顾草庐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今河南方城境内)。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刘表是忌贤妒能之人,刘备困顿来归,刘表命他屯兵新野,荆州豪杰来归者络绎不绝,又引起刘表的猜忌,于是让他去博望抗拒曹军。刘备略施小计,便大败夏侯,这让刘表惶惧不已,恐怕他羽翼丰满,势力壮大之后,会抢自己的地盘,不会让他再回新野。(刘表亦不可能让刘备随意过汉江、去荆州治所襄阳请孔明出山。)

而刘备对刘表的为人也洞若观火,也不愿再回新野,在博望刚刚取得胜利,当然不愿放弃,此时是建安十一年(206)。戎马之暇,他去南阳三顾茅庐,完全在情理之中。博望与南阳相距约60里,且地势平坦,骑马往返一日足矣。(若从博望至襄阳隆中,有数百里之遥,短时间内3次枉顾似不可能。)因此刘备三请诸葛只能在南阳郡治附近契合实际情况。

二论:有人讲“诸葛亮朋友圈都是襄阳人,所以诸葛亮一直在襄阳待着”,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诸葛亮的亲友和人脉圈源于中原(河南)名士

襄阳人一直认为诸葛亮与襄阳关系密切,交往的人都是襄阳人,所以诸葛亮应该在襄阳隆中隐居躬耕,果真如此吗?看看正史记载的诸葛亮的人脉圈,亲友圈的人都是哪些人?

《魏略》系魏郎中鱼豢私撰,成书时间早于《三国志》。《魏略》记载诸葛亮好友的情况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以及“庶先名福,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魏略》与《三国志》不同的是,鱼豢记载的是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位,没有崔州平。不管怎么说,在《三国志》和《魏略》这些史书中,青年诸葛亮求学时期的好友基本上都是流落到这里的北方名士之后,没有襄阳本地人与诸葛亮“相友善”的记载。即,没有诸葛亮与庞德公、司马德操、庞德公相友善的记载,也没有司马德操所谓“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的记载,我们稍微认真看一下《三国志》以及相关的书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另外,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吴录》、《九州春秋》亦有关于庞统的一些记载,但同样没有庞统为“凤雏”以及他与诸葛亮交往的记载。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可都是河南人,没有一个是襄阳人。

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最早提及诸葛亮为“卧龙”,但没有提及庞统是诸葛亮好友,以及庞统为“凤雏”的记载。

陈寿在该传中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在《三国志·蜀书九·董和传》中,陈寿又一次提到:“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前已有“卧龙”之称号,所交往的好友“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而已,“惟”表明是排他的。崔州平、徐庶元直包括司马徽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不是襄阳人。没有诸葛亮与庞统、庞德公等人交往的记载。

陈寿在《庞统传》中记载:“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这段文字中提到了庞统与司马德操的密切关系,提及了司马德操对庞统的赏识和赞扬之语,即“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的话语,没有庞统、司马德操与诸葛亮关系的记载,更没有司马德操将诸葛亮与庞统共同列为“卧龙”、“凤雏”的任何文字。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整部《三国志》中,没有一处文字称庞统为“凤雏”,也没有将诸葛亮的“卧龙”与庞统的“凤雏”相并列的任何记载。包括庞统身亡之地,《三国志》仅言“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岁”。没有“落凤坡”的附会言论。所以“凤雏”只是习凿齿臆造的称号。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说明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期间其弟诸葛均跟其一起隐居务农,说明诸葛亮在南阳,不在襄阳。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表明诸葛家族明确认可诸葛亮当年躬耕南阳而不是襄阳。

问题至此已经很清楚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青年诸葛亮为“卧龙”,好友“惟”崔州平(河南人)、徐元直(河南人)而已。在《魏略》中,诸葛亮的好友增加了石广元(河南人)和孟公威(河南人)二人。这些记载都没有诸葛亮与庞德公(襄阳人)、庞统(襄阳人)、司马徽(河南人)交往,以及所谓庞统为“凤雏”的记载。而在襄阳人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记》中,诸葛亮的好友变成了襄阳人庞德公、庞统,以及《三国志》中已经记载的与庞统关系密切的司马徽,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知何者是客也”的地步了。同时,习凿齿又借司马徽之口,把襄阳人庞统抬到了与诸葛亮“卧龙”齐名的“凤雏”的高度。习凿齿在强烈的“蜀汉正统”史观驱动下,为了在襄阳去追思诸葛亮这样一个东晋南朝文人眼中完美的“光复中原”的楷模,除了“号曰”一个亮家之所在的“隆中”以外,又杜撰了一些生活在襄阳一带的名士与诸葛亮密切交往的事例,杜撰了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襄阳“凤雏”。

根据正史记载,年轻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期)的亲朋圈和人际圈大都是河南人,且活动区域在南阳,不在襄阳。诸葛亮是河南人徐元直推荐给刘备的,就连庞统也是河南人水镜先生司马徽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在南阳,朋友圈在南阳,推荐他的人了是中原名士,刘备当时驻兵河南南阳新野,去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也是顺理成章。

三论:关于襄阳说学者称“东汉南阳郡、南郡是大致以汉水分界,南阳郡也管辖汉水以南地区,南郡也管辖有汉水以北地区”的问题

(文中讲了两大关键问题: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不是以汉水划分的吗?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是以万山为界的吗?)

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分界辨析

***/touch/detail.do?id=1677285657

(文中指出东汉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是历史真实;“襄阳说”学者“万山是两郡分界山”是没有实据虚构的,是以曲解李吉甫所撰《图志》中关于“万山”的记述为依据杜撰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论说)

四论:《三国志》亮传内容与裴注内容及裴松之的态度

(关于诸葛玄投奔刘表(传与裴注的矛盾))

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刘表有旧,往依之。”(“官”为“学”即玄到豫章还带了亮、均到豫章读书。)

正传上记载:玄投奔刘表,其一,玄是袁术任命的官员;其二,曹操又命朱皓代玄,玄走投无路投刘表;其三,玄带的只有亮及弟均到豫章读书。

裴松之引《献帝春秋》作注:“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裴松之引用《献帝春秋》这一段作注后,说“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其一,“玄”到底是袁术任命的,还是刘表上书推荐的呢?其二,玄到底是被民杀死,还是没有死投奔刘表了呢?相同的是朝庭派朱皓二者是一致的,而此处问题是“玄”如果被杀,就不可能投奔刘表,如果投奔了刘表就不可能被杀。

这里我们看不到裴松之的态度,他只是将“玄”被杀的事引注说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但从他讲“与本传不同”看他是倾向玄投奔刘表的,而否定《献帝春秋》的说法的,既他是以正传为信史的态度。

既然裴松之对自己引用作“注”的资料都不相信,怎么会相信习凿齿“亮家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邓县号曰隆中”的资料呢?这不是取所需吗?对自己有利的就用、就真,没有用的就是假的,这不是做学习严谨的态度。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志》亮传曰:“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裴松之针对此引《襄阳记》(习凿齿)说是司马德操推荐的伏龙、风雏。对于“三顾”他引《魏略》曰:“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而亮自表才能,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裴松之并且讲《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这一条是可以说明亮在新野以南,但是持襄阳隆中说却否定这一条注,因为如果肯定了这一条注,则诸葛亮是毛遂自荐,这与亮自己、陈寿和裴松之等认为“三顾”有矛盾,更对襄阳说津津乐道的“三顾”相矛盾,有失诸葛亮的面子,这么有本事的人不是刘备请去的,而是自己找上门的,无论如论不能叫人接受。不仅与亮自己讲的三顾相矛盾,而且根本就不存在徐庶之荐与“三顾”之说了,这两条都对持襄阳论者不利,所以持襄阳论者视之不见不用。

上述两段话传与注的不同,其一,是到底是谁推荐的诸葛亮;其二,到底是三顾还是自荐。裴松之的态度很明确,他讲是刘备三顾,其根据便是亮出师表中自己讲的。“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因此,徐庶推荐了亮,并没有推荐庞统。而习凿选编书就编出司马德操推荐了亮和庞统,将庞统带上。从裴的态度看他是不赞成这说法的,可见裴松之对这些书的记载是持否定态度的。

附述:

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问题 实在高估自己判断 这么简单 南阳襄阳如何争论千年?

有人说著名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骧支持襄阳说,已经一槌定音,学术界早已没有疑议,真的这样吗?

放一些现代学界的研究争议发展历程:

(知乎解答中许多人不值一驳的观点 其答案包含在内)

1991年4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郑州联合举办了“诸葛亮学术讨论会”,京、津、川、鲁、鄂、豫等地专家学者就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公开发表一致意见:历史文献关于躬耕地问题的记载是不一致的;记载简略歧异是人们争论的主要原因;东汉时,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因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是不包括今襄樊隆中的;从当时两地的政治形势,诸葛亮、刘备与荆州刘表的关系及诸葛亮的迁徙路线分析论证,诸葛亮只能在汉水之北躬耕、刘备也只能在汉水之北三顾茅庐

1991年3月,襄樊方面将近年来有关持襄阳说者的论文集结成册,书名《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由川大教授缪钺题写,武大教授唐长孺作序,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8月,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郑州会议”论文及有关“南阳说”文章汇集成书,书名《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大教授史念海作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样是近代地理三大家之一的史念海支持南阳说,所谓学术界早已一致的说法不攻自破)

1995年5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将持南阳说者有关“草庐对”的研究文章汇集出版,书名《草庐对研究新编》及序言仍为赵朴初和史念海题写。

2013年5月27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整版刊发长文《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刊载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等各界文化名人观点,从历史记载、实物资料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认为今日之南阳,无疑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南阳”。此文一经刊发,立即在两地引发热议。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图1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图2

对于,我想有一点地理和历史常识的人都会了解,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指的是汉朝时期的“南阳郡”,与现在南阳市管辖地区差别不大,位于河南省。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

诸葛亮躬耕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岗

经考证,汉朝时期的“南阳郡”是汉水以北南阳盆地的大部地区,郡治宛城,也就是今天的南阳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卧龙岗上自魏晋时期建有“武侯祠”,是诸葛亮故将黄权为纪念他在躬耕地修建的祠堂,也是全国第一座为纪念诸葛亮修建的祠堂,到了明朝更是官方指定的春秋两季祭祀诸葛亮的祭拜场所。诸葛亮躬耕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岗的事实基本可以盖棺定论。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图3

从地理及史书来看

现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对这个有异议的是襄阳人,古时候对城市的命名是由讲究的,不是随便起的,“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南阳位于伏牛山脉以南、汉水以北,这就是南阳城市名城的由来,而且是自秦朝就有了,襄阳由于在汉水以南,并不在汉朝南阳郡的管辖,因此“躬耕于南阳”的南阳确属今南阳市管辖地区,属于河南省也是名正言顺。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图4

总结:其实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还是襄阳的问题由来已久,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争辩的,南阳存在全国第一座武侯祠的事实摆在那里,还用多说什么吗?古人对祭祀这件事可是相当重视的,那几乎是天大的事,如果在建之前没有考究过诸葛亮是不是在之时此居住、工作过便建造,是不是个天大的笑话?这么可能蒙蔽人们1800多年,既然历朝历代已经被承认,还用再求证什么?那么多书籍还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祠堂更有说服力吗?想弄清楚原由的欢迎来河南南阳卧龙岗参观。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在今天的哪里(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图5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11560.html

(0)
上一篇 2023-01-21 12:46
下一篇 2023-01-21 12: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