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各自的风格有哪些

唐诗的特点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

一、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三、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五、艺术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宋词的特点

  小令是词的一种(小令,中调,长调)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

元曲的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于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致远诸家之作,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一,唐诗分格律诗和古体诗。格律诗对每句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和联对仗要求严格,而古体诗要求没那么严格。唐诗在风格形式上讲究声调、旋律的优美,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由乐府蜕变和唐代近体诗发展而成,是依照乐曲的节拍填制的长短句,是一种既能和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是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形式。宋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是由词变而为曲的,分为北曲和南曲。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而曲的字数不定;曲韵大致依照诗韵。元曲韵密,甚至句中有韵。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元曲分豪放、清丽两大派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0488.html

(0)
上一篇 2023-03-21 11:48
下一篇 2023-03-21 11: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