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
前言
“垂緌饮清露”写的是蝉,出自隋末唐初诗人虞世南的名作《咏蝉》: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疎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唐朝有三首咏蝉诗最佳,被后人称为咏蝉三绝。
最早的一首就是虞世南的绝句《蝉》,其次,是骆宾王的五律《在狱咏蝉》,最晚的一首,是李商隐的五律《蝉》。
三首蝉诗各有特色,清施补华《岘佣说诗》的分析很精彩: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在初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是唐太宗登基以前创立文学馆时期的“十八学士”之一。因此其心态与另外两人不同。
骆宾王处于武则天干政时期,骆宾王因反对后党被下狱,因此说他是患难人的心态咏蝉。
而李商隐沉沦下僚,处处不顺,因此说他是牢骚语。
二、虞世南的清华人语
虞世南这首《蝉》诗,写蝉栖息于梧桐(凤凰所栖息之处)高处,饮清露,发清音。
蝉声高远,并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其中寓意君子像蝉一样自身高洁有才,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和魏征一样,虞世南也是初唐有名的直臣,屡次进谏于李世民。在其去世以后,李世民曾经说过:
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
正因为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因此虞世南并没有骆宾王与李商隐的坎坷和牢骚怨恨。
因此,虞世南的这首诗,被施补华评价为清华人语。
三、“垂緌饮清露”是什么意思?
饮清露,是蝉的动作,垂緌,是一种动作也是一种优美的姿态。
《礼记·内则》中有:冠緌缨。孔颖达解释说:
结缨颌下以固冠,结之余者,散而下垂,谓之緌。”
这根带子被称为:缨,是用来加固帽子(冠)的,上面连着帽子,垂下来在下巴上打个结,就如同摩托头盔的加固带一样。只不过这个缨比较长, 多余的部分垂下来,被称为:緌。
垂緌,其实是用人的形象来形容蝉的姿态。反过来,又用饮清露、姿态美的蝉,来暗喻高洁贤良多才的人。
结束语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态,吟咏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或者是有意通过诗来反映自己的心境或经历。
这三首咏蝉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街味道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年),唐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世居慈溪北乡鸣鹤场。
李世民曾评价虞世南,说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足可位居名臣,而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诗词,书法”全部擅长,可谓是五绝,一个皇帝可以给自己的臣子如此高度的评价,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虞世南年方弱冠,身单力薄,博闻强记,幼时随王羲之后人智永法师学习书法,为了专心学习,数年如一日,写废的毛笔,装了一水缸,睡觉了,心有所得,用手指在被子上划,结果被子被划烂好几床,就这样,通过刻苦努力,书法大成。
虞世南是历史上少有的高寿名臣,81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非常悲痛,说,:“虞世南于我犹为一体,拾遗补缺,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天一生活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yigo.com/baike/25097.html